長輩一到晚上就焦躁、不安?當心「日落症候群」!4原因+5症狀,醫師一次解析
你有發現有些長者白天都明明好好的,一到了西陽西下、到了夜晚便開始焦慮、不安嗎?有可能是「日落症候群」所致。
日落症候群5症狀
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其實,也被認為是一些失智患者的表現之一,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你們身邊有沒有發現,一些老病患,白天都明明好好的,到了西陽西下、到了夜晚,一切都不平靜了,這些症狀,開始陸續反覆出現了:
1. 煩躁或不安:患者可能變得更加焦慮、緊張和不安,尤其是在太陽下山後。他們可能會困惑,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夜晚。
2. 情緒變化:一些人可能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包括變得煩燥、易怒或者哭泣。這種情緒變化可以突然發生,並且沒有明顯的原因。
3. 困混和失去定向感:患者可能會變得更加困惑,忘記他們在哪裡,甚至是他們是誰。他們也可能失去對時間的感覺,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
4. 睡眠問題:夕陽症候群可能會導致患者在晚上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他們可能在晚上醒來,並在白天感到疲倦。
5. 行為問題:患者可能表現出類似幼兒的行為,例如固執、不合作或情緒失控。在嚴重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變得暴力。
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發生率相對較高。根據不同的研究,這樣的日落症候群的發生率,在失智症患者中大約為20%至50%之間。然而,在長期照護機構中,這個比率可能會更高。部分研究指出,在某些長期護理設施中,高達66%的失智症患者出現了日落症候群的症狀。
為什麼會有日落症候群?
日落症候群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有一些理論認為它可能與生物鐘(人體的內部時間調節系統)的變化有關,或者是由於疲勞、光照變化甚至是過度刺激導致的。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的確切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已有許多理論和研究嘗試解釋這種情況的產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生物時鐘變化:生物時鐘是人體的內部時間調節系統,負責維護覺醒和睡眠的循環。在失智症患者中,生物時鐘可能早就被破壞,使得他們在日落時分,更容易感到混亂和煩躁。
2. 疲勞:長時間的覺醒可能會讓老患者感到疲憊,導致他們在日落時分,沒有體力了,會出現拒絕持續配合,而老人家就會出現煩躁和困惑的症狀。實際上,疲勞,也可能會加重所有形式的失智症的症狀。
3. 光線變化:光線的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鐘的變化,特別是在日落時分。失智症患者可能對光線變化更加敏感,導致他們在日落時分感到混亂和煩躁。
4. 過度刺激:在日間過度刺激的環境,可能會導致患者在晚上,更感到焦慮和煩躁。這可能包括噪音、活動或環境的變化等。
如何處理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專家建議包括以下一些策略:
1. 穩定的日程安排:保持每日活動和睡眠習慣的一致性可以幫助維持病人的生物鐘,並降低其感到混亂或焦慮的機會。
2. 提供充足的光線:隨著傍晚的降臨,提供足夠的光線可以減少病人的疑惑和不安。
3. 減少晚間的刺激:避免在晚上提供過度刺激的活動或環境,以降低病人的焦慮或煩躁不安的程度。
4. 營養均衡的飲食:確保病人獲取均衡的飲食,並限制咖啡因的攝取,可以改善睡眠並有助於控制夕陽症候群的症狀。
5. 提供適當的日間活動:透過適量的身體運動和智能活動,可以提高病人的警覺性並改善夜間的睡眠品質。
6. 確保環境安全:在患者的活動環境中加強安全設施,例如夜間照明和使用床欄,以防止他們在夜間游走時發生跌倒或其他意外。
預防日落症候群
防止日落症候群症狀的策略,我們常常會建議維持穩定的日常節奏、確保充足的休息、在傍晚提供足夠的光線,以及減少過度刺激等。然而,以上所述的方法,並不是每一種方法對所有人都有效。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可能需要通過更多的實驗和調整,來找出未來最有效的方法。
在照顧這些病人,我們也應該諮詢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才能避免日落症候群的病情悪化!
本文由《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