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分20秒
「全民健保」方便又便宜!為何平均餘命輸日、韓?洪子仁帶你看「低價健保」背後的3大隱憂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常聽說台灣醫療領先國際、有著讓世界各地都稱羨的「全民健保制度」,自1995年3月實施以來已30載,多年來被認為是「台灣之光」。不過在風光的背後,常有人檢討台灣的醫護環境相對不好,「醫界點值過低」的問題也蔚為討論?這問題出在哪裡?就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陳玉瑩告訴你。
台灣健保的現況
全民健保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制度,台灣於1995年開辦了全民健保,從而消除了許多因病致貧的困境。在過去的28年中,全民健保的滿意度一直很高,民眾普遍對此制度持正面評價,滿意度甚至達到91%。
一、醫事人員流失
也由於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得看病變得更加方便。另,台灣醫療院所的可近性相對全世界可算是名列前茅,根據統計,台灣民眾平均一年可看病15次,但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平均只看7~8次。醫療設施普遍分佈且醫療的負擔也並非太高價,讓民眾可以輕鬆就醫。
但這背後卻存在著一些問題,醫事人員的滿意度並不高,可能不到五成甚至四成,正是可能是因為健保制度採用了「總額預算制度」。由於醫療經費固定,而「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大於「健保成長的速度」,導致醫療機構和醫事人員的壓力增加。醫事人員的薪資不足、急診等候時間延長、手術等候時間拉長等問題開始浮現,甚至出現了護理人員的大規模流失現象。
*總額預算制度:是指付費者與醫事服務提供者,就特定範圍的醫療服務,如牙醫門診、中醫門診,西醫門診或住院服務等,預先以協商方式,訂定未來一段期間(通常為 1 年)內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總支出(預算總額),藉以控制醫療費用於預算範圍內的一種制度。由於英文稱「global budget system」,因此也譯為「總額預算制度」。
二、健保點值稀釋
健保總額會事先匡列預算金額,如前年8300億、去年8700億元,但隨著民眾醫療利用率增加、看病次數多,健保點數也會增加。點數爆量,「點值」就會稀釋,1點不足1元,超出部分的費用將「打折」支付,等於醫院診所的進帳打折。
因此提升健保總額顯得重要,洪子仁提出多種增加健保收入的方式,如調高健保費、增加公務預算、通過健康捐和調高煙草稅等方式。如此一來,增加醫療支出可能可以帶來醫療品質的提高、護理人員增加、護理負擔的減少和民眾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好處。
*健保點值:即預先設定醫療服務支付價格及醫療服務利用量可容許的上漲率,當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低於預先設定的目標值時,年度預算將會有結餘,但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超過目標值時,超出部分的費用將打折支付,以適度反映醫療服務變動成本;因此實際支出可能超出原先設定目標。
三、新藥審查久、缺藥問題增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許多新藥和新技術,對於以前無法治療的疾病,如罕見疾病和免疫問題,現在也有了解決方案。然而,這些新治療方式往往費用高昂,而醫療資源有限,需要在不同藥品之間做取捨。因此,健保署成立了專案辦公室,參考英國的癌症基金會等他國作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們期待可以更快地給付新藥,讓更多的病患受益。
另外,對於缺藥與藥價差的問題,也應該針對其根源進行深入的分析。缺藥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些是由於大環境因素所致,如戰爭和疫情、氣候變化和地球暖化的影響,都可能導致原料供應的不足,對藥品供應造成影響。如在處理全球性缺藥問題時,臨床端通常會採取替代品或學名藥的方法,以應對疾病治療的需求。
藥價差的議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每個國家的保險制度不同,導致藥價差的合理性也有所差異。所謂的合理藥價差應該是根據保險制度的整體規劃,而不是僅僅從表面上看到的百分比。藥價差15%是一個基本的成本考量,包括運輸、儲存等成本,對於醫療機構來說是合理的。然而,這個15%只是一個指標,並不代表所有情況下都是適用的。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的經營狀況,有些可能虧損需要補貼,而這些補貼往往是從藥價差中來的。因此不能僅以藥價差來判斷醫院的經營狀況,還需要考慮到整體的財務狀況。
隨著COVID-19大流行後,民眾對健保和醫療體系的關注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呼籲各國增加醫療支出,提高投資以完善公衛福利和建立強韌的醫療體系,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增加醫療費用的益處
台灣看病方便、收費也合理,但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指標,只在全世界排名35,落後日本、韓國、新加坡。
若期望以上指標都改善,還是需要醫療總額成長率要足夠,讓醫療機構有更多的這些經費與設施,不僅將民眾的健康照顧得更好,也可以應對更多的醫療狀況。
最後,全民健保面臨著經費不足的挑戰,需要進行全面的檢討和調整。政府和相關方面應該共同召開會議,探討在總額制度下如何解決醫療機構和醫事人員面臨的困境,以確保全民健康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