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分慢性、急性 忽略一壞習慣害你反覆發作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女性較男性更容易發生,是一種突發性、暫時性的皮膚膨疹,常伴隨劇烈搔癢,有時會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
每當天氣變化,身體就像一台警報器一樣,冒出許多的紅疹搔癢難耐,甚至在晚上睡覺的時候被癢醒,造成睡眠困難。「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身體過敏反應,據粗略統計,約二○%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急性蕁麻疹,病程來得快、消散得也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想要預防蕁麻疹發作,唯有避開生活中容易誘發疾病的過敏原,配合有效的生活應對策略與治療正確觀念,才能有效控制,甚至根治,提升生活品質。以下為口述紀要:
蕁麻疹三大症狀,最嚴重竟會致死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女性較男性更容易發生,是一種突發性、暫時性的皮膚膨疹,常伴隨劇烈搔癢,有時會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膨疹可散布在全身,有些會融合,有些消退中的蕁麻疹呈現環狀。由於皮膚中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後,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而產生明顯的搔癢感。蕁麻疹最大的特徵,通常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就自動消退,不留痕跡,病灶來得快、消散得也快,而且通常一直有新病灶在他處皮膚產生,對患者而言就像是不定時炸彈,往往無法預測,因此患者常有強烈的無助感。大多數急性蕁麻疹病程多在兩到三週內結束,仍有少數人進入慢性期,以定義來看,若症狀持續時間小於六週為急性蕁麻疹;超過六週則為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某單一因子的誘發,多為食物或藥物而引起,前者如帶殼海鮮,後者如抗生素、消炎藥;其他則為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的感染。雖然原因相對慢性蕁麻疹單純,不過病況可能更為凶險,急性發作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呼吸道腫脹,導致呼吸困難;或腸道水腫,皆有可能致死。
而慢性蕁麻疹的成因較為複雜,治療也更為棘手,通常不是特定食物過敏所引起,多數找不到明顯外在成因;可分為「自發性蕁麻疹」與「誘發性蕁麻疹」。自發性蕁麻疹反覆自然產生,原因不明;誘發性蕁麻疹包括了物理性蕁麻疹,例如冷、熱、壓迫、震動、光線等,都有可能是誘發因子;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穩時也容易發作蕁麻疹。但這類患者只要從生活環境中找到特定的惡化因子,病情就能獲得改善。慢性蕁麻疹雖然較不具致命性,但患者病情長期反反覆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只是喝冰水,這種蕁麻疹竟可能送命!
曾經遇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患者是一位熱愛游泳的水中美人魚表演者。但只要她一進入水中,全身皮膚就開始浮腫,曾一度認為自己對水過敏。經過檢查後,確診為相當罕見的「冷因性蕁麻疹」,這類患者的皮膚接觸到溫度下降,就會引發腫脹、發癢的蕁麻疹,程度從輕度到嚴重都有可能,就連日常喝冰冷水,都可能誘發咽喉水腫,導致休克,相當危險。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非常密切注意身體狀況。
急性、慢性蕁麻疹如何治療?
通常會為急性蕁麻疹患者開立三至五天的類固醇與抗組織胺藥物,病情就會緩和下來;若是較嚴重的蕁麻疹或是血管性水腫,甚至影響到呼吸,則會給予腎上腺素,以防急性休克。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是先給予口服非嗜睡性的長效抗組織胺藥物,可以用到正常劑量的四倍,若病況沒有緩解,則需要考慮過敏性或免疫性的治療方法,如:口服免疫調節、過敏球蛋白拮抗,如果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可以嘗試使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藥物。事實上,雖然病情發展到此階段,抗組織胺的角色顯得沒有那麼重要,臨床上仍會開立給患者,做為輔助性穩定病情。
成功的慢性蕁麻疹治療來自於正確觀念,就是在生活中找出可能的惡化因素,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抗組織胺,並注意情緒因素。目前新一代抗組織胺,只要一天一次,且幾乎沒有嗜睡性,可依據自身症狀逐漸調節所需劑量,規律地服用。雖然不一定能夠縮短病程,但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絕對有幫助。
不癢時就自行停藥,恐會讓病情反覆發作
許多慢性蕁麻疹患者有個壞習慣,今天搔才吃藥,隔天沒癢就自行停藥,長期下來病情越來越糟糕。穩定病情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固定治療、固定用藥,並且根據病情趨緩程度,遵照醫囑慢慢停藥,病情才能獲得良好控制,甚至根治。
值班醫師:蔡呈芳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助理教授、台大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現職: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及教授、台大醫院一般及皮膚過敏免疫科主任
BOX:少吃6食物防惡化
某些食物含有較高的組織胺,恐致原有蕁麻疹症狀惡化,應避免攝取過量:
1、海鮮類:蟹、蝦、貝類、魚。
2、堅果類:核桃、腰果、花生、杏仁。
3、水果類:奇異果、芒果、火龍果、番茄、草莓、荔枝。
4、人工添加物:醃漬物、罐頭、糖果、蜜餞。
5、發酵食物:乳酪、優酪乳、麵包。
6、咖啡因類:咖啡、綠茶、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