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初經出血不止,竟確診類血友病!專家提3點建議,籲重視女性出血性疾病

世界血友病日

2025世界血友病日台灣血栓止暨血學會理事長邱世欣醫師攜手協學會代表,與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教授共同呼籲重視婦女和女孩出血問題,共創醫療可及!(左起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張勇昇理事長、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教授、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邱世欣理事長、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李錦龍理事長)(圖/台灣血栓止暨血學會 提供)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4-21

每年的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這一天不僅紀念世界血友病聯盟創辦人 Frank Schnabel 對血液醫學的貢獻,更提醒社會持續關注出血性疾病患者的需求。2025年世界血友病聯盟(WFH)將世界血友病日主題定為「Women&Girls Bleed Too」(婦女和女孩也會出血)提醒社會大眾和衛生主管機關瞭解和認識,關心幫助解決女生出血的問題。

她初經出血不止!竟確診類血友病

先天性與後天性出血性疾病皆可能影響女性健康。台灣血栓止暨血學會理事長邱世欣指出,如A型或B型血友病、類血友病、第十三凝血因子缺乏等皆是源自先天遺傳性凝血因子異常,但是即便出生時健康,也可能發生後天性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則多與自體免疫反應有關。

另外,對於每月經歷月經、或在人生階段考慮懷孕、生產的女性而言,這些疾病造成的出血風險遠高於男性,從月經大量出血、排卵疼痛、懷孕出血風險到產後大出血,皆可能威脅健康甚至生命,卻常被忽視或誤診,成為女性特有的醫療挑戰。

66年次的李小姐自嬰兒時期打疫苗傷口久久不癒、持續流血,到小學二年級終於確診,為一名罕見類血友病患者。她表示,青春期初經時出血量驚人連續住院一個月,為了控制出血須施打凝血因子或血漿,而當時藥物尚未納入健保必須自費,直到成年後她才驚覺:「國中時每週都要繳錢,原來是二十幾萬……是父母在扛。」

目前台灣約有1,200位登記血友病患,但實際人數可能更多,特別是女性病友與罕病類型常被低估。台灣血友病之父及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暨彰化基督教醫院血友病中心沈銘鏡教授表示:「儘管仍有臨床挑戰,台灣的健保制度在出血性疾病治療上的支持,仍是許多家庭得以穩定生活的基礎。從高價製劑的納入、到定期給付政策的實施,讓許多病患不需再承擔沉重經濟負擔。」

提升女性出血疾病辨識敏感度!學會及協會共提三點建議

世界血友病聯盟於1963年由這位加拿大籍A型血友病患出面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集12國代表開始籌備創立,經由多年的努力,聯盟的工作表現和貢獻有目共睹。會員國也愈來愈多,他一直擔任主席,一直到1987年不幸因愛滋病過世。

之後的主席改由病友或家長等輪流擔任。2004年改由一位血友病友也是美國華盛頓市律師 Mark Skinner 擔任,他開始提倡為全部(先天性)出血異常的人治療 (Treatment for all),除了A型、B型血友病人之外,包括:

  • 類血友病
  • 罕見出血性疾病患者
  • 血小板功能異常患者

他表示,這些病人都不是性聯遺傳,除了類血友病是顯性遺傳,其他都是體染色體基因異常的隱性遺傳,因此男女都會得病,並非像血友病以男性居多。而女性成長過程會有月經和懷孕生產,都會導致出血,其他部位也會出血。

邱世欣呼籲,臨床須持續提升第一線醫護人員對女性出血性疾病的辨識敏感度,並加強基因檢測資源及跨科別合作機制,從根本建立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讓罕見出血性疾病女性也能被正確診斷、理解與照顧。」由學會及協會代表共同提出三大建議:

  • 提升女性出血性疾病識別能力,建立婦產科與血液科共同指引
  • 推動基因檢測及早期診斷資源全納化,不讓症狀被延遲、被忽略
  • 擴大社會支持與家庭照護方案,讓病人及其照顧者有喘息與陪伴的空間

【延伸閱讀】
易瘀青、流鼻血?有7狀況可能是「血友病」!血友病會死嗎?可以活多久?7大問題一次看
血友病患者不能運動?錯!助減少關節出血、維持關節健康...醫師教你從凝血因子濃度選擇合適運動
健保給付血友病長效新藥!挑戰高強度運動不受限,醫曝「血友病治療新目標」:預防出血、保護關節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