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時間所帶來的立場差異,造成她和先生的劇烈爭執。但她沒有選擇忍耐,屈服於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因為她很清楚照護工作絕非一兩天,而是一場持久戰,如果要參與這場戰爭,她和先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準備與資源,才可能打贏?審慎評估後,她知道自己和先生並沒有能力因應這個重大的變動,與其勉強彼此,埋下日後爭執的種子,倒不如坦誠以對,接受自己的有限。因此,她選擇割捨,割捨掉了別人的期待,好好的與先生溝通,獲得先生的支持與認同。
切割必然會帶來許多疼痛。小皖必定會遭遇許多奚落和質疑,但她明白這是邁向完整,必須付出的代價。忍耐看似是一條比較簡單的路,但後頭等待她的卻是無盡的黑洞,到最後不僅夫妻的感情被消磨殆盡,婆婆的身心也不一定比較健康快樂。兩相權衡之後,她選擇積極面對,不為了一時的和諧,放棄自己的認同。
過程中,小皖花最多力氣的,不是說服旁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先生明白成全不是放棄,別人的快樂,不一定都需要自己給,陪著伴侶處理心中的恐懼,於是先生才能真正切斷不合理的信念(送家人去安養院就是遺棄),成為一個成熟、能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著社會的框架而活。最後整個家庭變得更幸福相愛,避免分崩離析。
集體主義下長大的孩子,心裡塞滿著別人的要求和看法媳婦該不該以夫家為重?兒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擔年邁父母的照顧責任,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這些問題反映出集體主義的典型思想。
在東方社會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總是把他人的期待擺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不能夠太過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是一個自私、不懂禮數和感恩的人。
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理空間一直是擁擠雜亂的,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許許多多束縛與框架。我們必須很努力撐大心理的家,塞進許多角色,努力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壓抑個人的狀態和特質,無法坦然的面對拒絕。
當「讓一讓」、「退一下」、「忍一忍」,變成一整個社會處理衝突的潛規則時,你就會習慣性的壓縮自我認同,好裝進他人的期待,忘記要留一點餘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疼惜自己的委屈、爭取應有的權益。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