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挖了!耳垢會自行掉落「少挖為妙」

撰文者: 吳慈鞍2013-11-26

挖耳朵

不少人有躺在媽媽腿上,讓媽媽挖耳朵的經驗。然而,耳屎是好東西,具有保護外耳道不受細菌攻擊的能力。除非耳垢已經多到發硬、影響聽力,否則平常不太需清理。想享受挖耳快感,還是少挖為妙。

耳垢是皮膚死亡角質與皮脂、耳臘混合的分泌物,呈微酸性(pH值6.1),能抵擋外來的細菌、黴菌以及灰塵。大多人習慣拿耳耙子清耳朵,但耳朵為了防止耳垢影響聽力,早已發展出一套自我清潔功能。

吃飯、講話時,下顎的咀嚼動作會把外耳道的耳屎慢慢往外推。經常用棉花棒和耳耙子挖耳朵,不但會讓耳道維持潮濕,失去保護及抗菌功能,還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長期積累形成硬塊後,反而更不容易排出。

累積在耳道深處的耳垢,除了會影響聽力,還可能脹痛,造成頭暈。那究竟什麼時候才要清耳朵呢?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博文醫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耳垢過多損及聽力、造成搔癢,或遮蔽醫生檢查耳道的視線,才需要清耳垢。

如果耳垢太硬,也不要硬挖,建議可使用嬰兒油、耳滴劑軟化它後,再予以清除。此外最好請別人幫忙,避免自己挖得太深、太大力,傷害耳膜與皮膚,並避免與他人共用挖耳器具,防止感染。

如果游泳後耳朵進水,也先別急著使用棉花棒,可以將頭輕擺一邊,讓水自然流出,或用吹風機離耳朵約30公分,再用弱風慢慢將耳道吹乾。

專欄簡介_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我們相信,尊敬大自然、呼應身體的訊息,才能找到正確的療禦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治療,都是不花錢的。睡覺、大笑、動一動、曬太陽。健康,無價!

《早安健康》的英文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