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髒、常洗手,是潔癖還是強迫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四種強迫症類型
強迫症最重要的症狀是「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多數患者會同時有這兩大症狀,但只要有兩者之一,就是有強迫症主要症狀。但強迫症與一般正常行為的差異為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為民眾解析。
現代職場上班族壓力大,你是否自己或者曾碰過同事為了將手中的工作內容再三確認後才交出,會過度擔心有遺漏之處,不斷來回檢查卻交不出去,導致待辦事項不斷累積,最後因無法如期完成工作而被主管責備,自己也陷入痛苦的迴圈。事實上,這可能是強迫症的徵兆。
這樣的情況,大家在職場上可能都有類似經驗。但強迫症與一般正常行為的差異為何?我們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為民眾解析強迫症。以下為口述紀要:
出現兩大症狀恐是強迫症
強迫症最重要的症狀是「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多數患者會同時有這兩大症狀,但只要有兩者之一,就是有強迫症主要症狀,如果再加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排除其他原因,就可能被診斷為強迫症。強迫思考的定義是自己不想要的、重複和持續的「思想、影像或衝動的念頭」,也會覺得這些想法沒有意義卻又停不下來,導致非常緊張、焦慮,因此為了要減少焦慮,開始出現相對應的強迫行為。患者會嘗試透過重複行為,希望能緩解焦慮,但越進行強迫行為,越擺脫不了強迫思考,陷入惡性循環。
例如,有個強迫思考是「怕髒」,為了擺脫對的焦慮,患者會多洗手、避免接觸髒的事物。但患者可能花太多時間洗手,把手洗到變白、破皮,甚至在洗手過程中,洗手的次數要符合某個數字才行,如果被打斷就要從頭數。因此,患者時常受困於強迫想法與強迫行為,無法正常生活。
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的配對,常見有四大類。除了「弄髒/清潔」外,還有「懷疑/檢查」、「對稱/擺正」、「禁忌想法」。對稱會耗費很多時間,不斷將物品排列整齊;懷疑/檢查則會反覆檢查門窗、瓦斯爐是否關閉;禁忌想法是停止不了傷害、攻擊別人的想法,卻又怕自己真的去做。
我曾遇過嚴重個案是,一位年輕男性病患因怕髒,已一年多沒離開家,且身上的衣服、房間的床單都沒換洗。他覺得衣服穿在身上不會髒,但若把衣服拿去洗,會沾染到別人的衣服或洗衣機裡的細菌,那才是他怕的「髒」。因此一年多下來,衣服已黏黏黃黃、有嚴重油垢味,家人也受到牽連,家裡更不能有訪客。
「有潔癖」不是強迫症
要區分疾病與正常行為的差異,關鍵在於正常行為是「因為喜歡或想要而去做」,但強迫行為是「本身不想做」,卻停不下來而受苦。例如單純有潔癖,是因為喜歡乾淨、整齊而去做;強迫症則是因為「怕髒」,重複洗手又停不下來,甚至心裡會數數、默念等。診斷上還會加上客觀要件,若強迫行為在一天中占據超過一小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
就疾病的成因,目前推測與遺傳體質、心理與社會等多重因素有關。從大腦的生理結構來看,研究發現強迫症與大腦中皮質到紋狀體、視丘的迴路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是大腦的基底核、額葉受損導致患病。但具體機轉仍待更多研究才能得到完整答案。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有強迫症?統計顯示個性內向、退縮,容易有負面情緒、不善於表達情緒,以及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的人;或是在生產過程中有些狀況,例如早產、幼年時有嚴重感染,抑或教養環境遭遇重大創傷者,與此疾病有相關性。
多管齊下治療 可以大幅改善症狀
大部分強迫症患者為年輕人,平均發病年齡為二十歲,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病。男性發病的時間較女性早,但患者的男女比差異不大。一般來說,三十五歲後發病的患者非常少,但要注意的是,三十五歲後才確診的人,可能已經發病多年而未就醫,同時有其他共病,例如焦慮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在治療上,臨床上已發展出多種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常使用抗憂鬱劑,透過補充血清素來緩解症狀;心理治療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正念療法、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等,需要視患者的狀況給予個別化的治療。
很多強迫症患者會對自己的病症感到羞恥,其實臨床上對強迫症已經累積豐富的治療經驗。多數患者在經過適當的治療後,便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因此,鼓勵民眾多多向專業醫師求助。
值班醫師 唐守志
學歷:中山大學哲學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及推薦心理治療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會員、台灣精神醫學會會員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唐守志維持身心健康Tips
1.維持充足睡眠。
2.在生活、工作中找到平衡。
3.發展不同嗜好與興趣。
4.若情緒困擾已影響生活,積極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