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葡萄酒怪ㄎㄚ的品酒實錄

紅酒迷

撰文者: 陳匡民2007-03-12

一九八七年,台灣正式開放進口葡萄酒。

二十年後,結婚喜宴上,紅酒香檳逐漸取代了高粱、酸梅紹興;春節聚餐,葡萄酒在餐桌上漸漸占有一席之地;更有人在每年十一月,將原本只是用來慶祝豐收、芳齡不過數月的薄酒萊新酒上市(Beaujolais Nouveau,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同步開放上市,在世界各地帶動飲用風潮),如中秋、端午等節令般期待、歡慶。

從牛飲到文化的紅色歷程

越來越多人知曉現代葡萄酒並不適合加冰塊飲用,更多人對「紅酒配紅肉」的搭配方式琅琅上口。台灣人知道的進口葡萄酒,也從法國,擴及到美國加州那帕(Napa Valley)、澳洲、智利、義大利。

就在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吹垮一窩蜂不明就裡的葡萄酒進口商、因為「洋蔥浸紅酒」有益健康而開始喝葡萄酒者,慢慢從酒裡取出洋蔥後,我們走向了精緻葡萄酒飲用時代。

表面上看起來,新一代的台灣葡萄酒消費者,在開始探究薄酒萊新酒和非新酒之間不同、試圖找出勃根地一級、特級莊園間差異的同時,儼然走上一條通往品味的康莊大道。但在歷史長河裡,二十年,連須臾都不到。於是在豪奢餐會上,珍貴名釀仍有可能讓一些人在酒酣之際,堅持凡舉杯就該一飲淨盡。遇到好事者勸阻,還不免被直叱:「我又不是付不起!」

這似乎不是葡萄酒真正的價值。或許,正如二十世紀對葡萄酒釀造、教育影響甚鉅的法國葡萄酒大師艾米‧培諾(Émile Peynaud)所言:「酒有應得(The wine you drink is the wine you deserve)」。葡萄酒常被形容為具有「生命」的特性,讓我們終究只能得到個人應得的酒。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