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甯自爆曾有「恐慌症」》心悸、胸悶、感覺快死掉...「恐慌症」該怎麼根治?

撰文者: 郭彥麟 醫師2015-05-25

(編按:32歲的張鈞甯出道10年,近年靠著《武媚娘傳奇》中的「徐慧」一角走紅中國,總算熬出頭。但張鈞甯卻透露自己曾有過黑暗低潮期,懷疑自己、嫉妒閨密陳意涵,為什麼她可以演到,而自己卻沒有?甚至出現恐慌現象達半年之久。到底罹患恐慌症該如何治療,且聽精神科郭彥麟醫師怎麼說...)

消失了幾星期後,恐慌的女子又回到了診間。

雖然無法預測,但也不意外,我反而還感到些許安慰,至少,她還願意回來聽我嘮叨。

她無奈地說,恐慌症的藥物斷斷續續地吃完了,本來以為已經擺脫恐慌的糾纏,沒想到這幾天又被偷襲,只好乖乖回來補給。

這讓我聯想到,她就像一艘故障待修的船,勉強在海上航行,不順暢的運轉讓零件磨損得特別快,壞了就暫時換上新的頂著,等到零件耗光了,只好靠岸補給。

「所以,妳願意好好把船修好了嗎?」我在心中暗忖著。

詳細地詢問她的近況與藥物使用方式後,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測,她心中的恐慌症藥物,跟我認定的並不同,而她「好了」的定義,也跟我理想中的不同。

有效的藥沒效,沒效的藥有效

恐慌是一種突然、不預期性發作,且快速劇烈化的症狀。伴隨著呼吸困難、心悸、胸悶、頭暈、緊繃等等不適,個案通常會體驗到一種瀕臨死亡且極度恐懼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最讓個案痛苦且害怕的,經常因此直奔醫院急診尋求協助。在排除中風、氣喘、心臟病等生理問題後,醫師的一劑鎮靜劑往往能發揮神奇的功效,像是按下了靜音鍵,讓腦中所有慌亂的聲音瞬間寧靜,也像是按下了暫停鍵,體內體外所有的晃動感,瞬間止息恢復一片祥和。

恐懼被殺死了,而個案重新活了過來。

因為這種快速且巨大的反差,個案自然會將鎮靜劑視為「治療」恐慌症的藥救命仙丹。然而,嚴格來說,鎮靜劑的效用只能算是「控制」恐慌症狀,不能算是真正的「治療」。

雖然恐慌症發生的完整機轉還不清楚,但研究告訴我們,大腦血清激素的失衡是一個關鍵因素。恐慌的各種症狀,無論是生理上自律神經的失調、或是心理上的情緒敏感與認知扭曲,都與血清激素息息相關。

因此,真正能「治療」恐慌症的,應該是具有調節大腦血清激素作用的藥物,如SSRI(選擇性血清激素回收抑制劑)、三環抗憂鬱劑等等。這些藥物才能從接近根源的位置發揮作用,讓大腦內的血清激素功能回到平衡,逐漸穩定並修復情緒、認知、自律神經等等跟恐慌症相關的系統,達到「治療」的效果。

相對而言,鎮靜劑只是在下游的位置,處理表層的症狀。表火被撲滅了,但底層的悶燒卻依然存在。

儘管如此,對個案來說,藥物在大腦的作用是無形且抽象的,他們實際經驗到的是:鎮靜劑可以馬上救他們脫離苦海,如摩西分開紅海,而醫師百般叮嚀的治療性藥物,卻像是石沉大海,一點感覺也沒有!

不可否認的,鎮靜劑快速地平息了恐慌,在個案心中留下了「有效」的信任感,而治療性藥物的作用卻需要約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才能逐漸穩定大腦,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最後,「有效的藥沒效,沒效的藥有效」,自然成為個案與醫師之間有趣的的認知差異了。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