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種」腰痠背痛,可能是關節受傷了!哈佛醫學院客座教授教你一招,看懂典型症狀

背痛的原因有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這麼棘手。為了讓你能更清楚辨識自己的疼痛從何而來、可以如何解決,以下說明幾個常見的背部不適症,以及你可以進行的疼痛舒緩方法,同時也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趕快去就診。

下背痛

下背痛是腰椎區域忽然出現的疼痛感,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其他身體不適引起的症狀。下背痛的原因很多:用錯誤的方式舉重物、寒冷、脊椎位移和僵硬,都會導致肌肉反射性收縮,刺激腰椎周邊眾多的神經纖維,有的時候也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原因。

下背痛正好可以清楚說明身體與心靈的交互作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咬牙苦撐、極度緊繃的人,特別常發生急性下背痛,進而被迫中斷活動。

有哪些症狀?

受刺激的神經會以急性疼痛的形式表現出來。劇烈的疼痛感通常會使所有下背部的肌肉緊繃,患者無法再挺直身體。不適感可能會擴散至胸腔和腿部。打噴嚏、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感經常會加劇。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特別強的疼痛、忽然的出現(通常沒有前兆)以及沒有明確的原因,這些都讓患者感到不安與膽怯,害怕眼前的症狀很嚴重。但是就和較輕微的肌肉緊繃一樣,下背痛一般會在幾天後逐漸消退。如果疼痛持續超過3天、症狀在經過自我治療後沒有顯著改善或甚至惡化,你就應該去看醫師,否則會有演變成慢性疼痛的危險。

醫師會先嘗試找出病因,之後才能決定哪種治療方式合理,例如透過謹慎的手療矯正僵硬的脊椎、透過針灸治療疼痛,或者局部注射止痛藥劑。

自己可以做什麼?

熱度、止痛藥和放鬆就足夠當作治療。不適感會在幾天內消失,完整的活動力也會恢復。我自己偏好去洗個熱水澡並小心地伸展身體。但是這個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在有些人身上,低溫可能比較有效。

急性外傷

瘀血和拉傷

脊椎最下方的尾骨特別容易形成瘀血。拉傷則大多是因為突然、激烈的運動、跌倒或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動作,讓肌肉、韌帶或肌腱過度伸展所造成。

有哪些症狀?

尾骨瘀血會產生劇烈疼痛,並通常會伴隨腫脹和血塊。冷敷有助於組織消腫。基本上,伴隨著拉傷而出現的疼痛,是由於肌腱起點劇烈拉扯、關節囊韌帶或是肌肉纖維撕裂所引起。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嚴重瘀血或拉傷的情形出現時,應該要讓醫師檢查是否有更嚴重的問題,例如骨折。

自己可以做什麼?

鍛鍊肌肉、運動前仔細暖身,是避免拉傷的好方法。未做好準備就快速開始的運動員,特別容易拉傷。

揮鞭式頸部創傷

揮鞭式頸部創傷是因為頸部猛烈地急速前甩又後仰(例如車禍),導致肩頸肌肉及韌帶、肌腱和關節囊過度伸展所引起。

有哪些症狀?

頸部創傷的症狀可能從輕微的韌帶拉傷到頭痛、噁心、注意力無法集中。撞擊時,脊椎承受了強大的力道,在幾年後仍可能有功能不全的問題。患者經常出現無法解釋的不適。

我在診所裡,看過事故發生數十年後,小面關節炎仍然嚴重的患者。由於難以證明與事故之間的直接關聯,在個人的損害賠償上就比較麻煩。因此,發生事故後,請一定要做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連細微的傷口看得出來。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頸部發生創傷後,應該要盡快舒緩患者的疼痛、讓患者能夠活動。及早做核磁共振可以排除出血或其他傷口形成的可能性。可以從醫療體操開始,幾週後就能夠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

結構感知學療法、醫療體操及患者感受到的關注,都對治療和痊癒很重要。事故易對心理造成創傷,及肌肉情緒性緊繃。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又會開始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長期下來易形成骨關節炎,這是檢查者至今很少考量到的因素。因此,創傷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自己可以做什麼?

患者應該盡快重拾日常生活會做的事,可以讓他暫時不要想到疼痛,同時預防慢性不適及疼痛記憶的形成。

關節損傷

薦髂關節症候群

童年時,薦髂關節還很靈活有彈性,關節表面平滑濕潤。關節在劇烈運動伸展後,過一段時間會滑回正常位置。隨著年紀漸長,關節會逐漸鈣化,部分會產生疼痛。震盪或磨損易導致關節表面更用力向彼此挪移,不一定感覺得到,卻可能會引起骨盆錯位或骨關節炎。

下背痛的背後常隱藏著輕微的薦髂關節錯位或傾斜。產後婦女因為生產時下腹韌帶鬆弛,特別容易有此問題。長短腿、事故、脊椎姿勢錯誤或風濕性關節炎,都可能引起薦髂關節症候群。

有哪些症狀?

坐著時,骶骨和鼠蹊部會有深層的疼痛感,抬腿、久坐後也會疼痛。此外,開始做任何動作前感到疼痛,也是薦髂關節症候群的一個典型徵兆。疼痛大多為單側,並會從臀部延伸到小腿,有時只有到小腿肚。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你懷疑自己得了薦髂關節症候群,就應該去看醫師。透過全身檢查,必要時使用X光或核磁共振,可以確保診斷結果,並排除其他引起背痛的原因。

自己可以做什麼?

如果醫師診斷出是薦髂關節症候群,除了治療,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患者要有正確的身體姿勢、不刺激背部的動作,避免給予脊椎過多的負擔。但很重要的是應盡可能多活動,一段時間過後就會好多了。

小面關節症候群

小面關節的負擔很重,承載著25%的體重。如果椎間盤變薄、肌肉萎縮,可能會提高至承載70%的體重。當脊椎關節負擔過重或開始磨損時,就會傾斜、阻塞、喪失活動能力,形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引起疼痛、肌肉緊繃。小面關節症候群常見的原因為關節磨損、脊關節過度負荷、椎間滑脫、骨質疏鬆、骨軟骨炎、體重過重和缺少活動。

有哪些症狀?

突然的身體僵硬、肌肉緊繃和背痛,可能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的症狀。經過詳細的檢查可以看出,小面關節症候群和椎間盤突出的情況不同,神經根並未受到壓迫,疼痛擴散的方式也不一樣。

小面關節症候群最常發生在腰椎區域。典型情況是會在背部、臀部或頸部出現局部或擴散型的平面疼痛,由壓力所引起或加劇。胸椎或頸椎區塊的小面關節症候群引起的疼痛,會擴散至相鄰的區域如胸腔、手臂和肩膀。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慢性背痛無法透過運動改善,就應該去看醫師,確定是否是小面關節症候群,並排除其他病因。無論如何,醫師都會鼓勵患者要固定運動。除了局部注射外,醫療體操、藥物、熱度刺激、針灸、放鬆練習、按摩或微創治療也都可以減輕疼痛感。

自己可以做什麼?

醫師幫你診斷出是小面關節症候群之後,除了治療,讓身體保持活動也非常重要。會讓身體負荷過重的活動,例如園藝工作或是健身房裡的舉重,你都應該避免。在幾乎沒有疼痛之後,可以開始嘗試物理治療或背部訓練以加強肌力。

椎間滑脫

椎間滑脫多半出現在下腰椎區段,通常是上節椎體相對下節椎體往前位移,造成滑脫部位的脊椎關節和椎間盤過度負擔。有些天生椎間滑脫的形式是椎體和椎弓並未生長在一起,僅透過韌帶和肌腱連接。

假性椎間滑脫的原因多半是磨損。由於椎體持續承受極大負荷,椎體和椎弓間有裂痕。然而,韌帶過度延展及腰椎過度前凸,也可能引起椎間滑脫。

有哪些症狀?

椎間滑脫可能會引起緊繃(滑脫的椎體使神經延展或變窄)或者神經刺激。肌肉如果有接受良好的鍛鍊,就可以穩定支撐滑脫的關節,不一定會產生不適感。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背痛持續不退,你就應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若確定是椎間滑脫,醫師會給你適合的治療建議。例如使用特殊器材的肌肉鍛鍊、密集背部鍛鍊、醫療體操、微創治療等。只有很嚴重的情況,例如椎體壓迫到神經等,才可能會需要開刀。

自己可以做什麼?

同樣地,你必須「動起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每天鍛鍊、強化背部肌肉,已經足夠讓滑脫中的椎體盡可能維持在原位上。

感染

在少數情況下,細菌或病毒可能會引起椎體或椎間盤發炎,產生背痛。像是由硬蜱(一種昆蟲)叮咬而傳播的萊姆病,或者不乾淨、錯誤的注射,都可能是引起感染的原因。少數情況下,脊椎手術或局部注射治療的時候,也可能產生感染問題。

有哪些症狀?

部分的發炎情況,會導致劇烈疼痛感。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原因不明的疼痛就需要就醫確定病因。如果在被硬蜱叮咬的地方出現發紅情形,就應該主動讓醫師診斷。若經醫師確診為萊姆病,則應接受抗生素療程,以防止後續的問題。

自己可以做什麼?

有幫助的只有保持鎮定、等候檢查結果及遵守醫師建議。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書籍簡介

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德國名醫教你啟動脊椎自癒力,免除運動傷害、筋骨損傷及矯正體幹不良

作者:狄特里‧格內麥爾

譯者:廖芳婕

出版社:健康你好

出版日期:2019/03/27

作者簡介

狄特里‧格內麥爾 博士

哈佛醫學院客座教授,微型療法發明人。德國最知名的醫生之一,多年來致力於在其出版作品與演講活動中推廣包含高科技及自然療法的跨領域合作,希望藉此促進病人的福祉。2007年創辦狄特里‧格內麥爾基金會,積極改善孩童與青少年的健康觀念與生活方式。曾出版多本暢銷著作。

譯者簡介

廖芳婕

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畢業。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