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沒味道、「味覺」怪怪,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醫師:恐是「這4種可能」

有不少原因會造成「味覺異常」,例如藥物、病變和其他疾病。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劉秀枝2021-03-22

編按:吃東西沒味道、感受不到食物香臭,大家第一個念頭幾乎都是「新冠肺炎」,但其實也有不少可能也會造成「味覺異常」,例如藥物、病變和其他疾病。但是,你知道應該要該看哪一科嗎?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就特別撰文教大家,初步判斷是身體哪個地方出問題,才能找到合適的醫師對症下藥。以下是她的文章:

五個多月前,接到一位認識多年的球友來電。我們倆相當投緣,但平常各自忙碌,不常聯絡。
球友說:「我的味覺不見了,吃東西都沒有味道,已經兩個星期了,要看哪一科?」

我問了她幾個問題,確定這位一向健康的六十多歲球友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或慢性病,於是回答:「味覺受神經控制,先看神經內科,以確定沒有嚴重的神經病變。還可看牙科、耳鼻喉科和腸胃科,看看口腔、喉嚨或腸胃是否有問題。不過,有時不見得找得到原因。」

之後,球友未再與我聯絡,我也就忘了這件事。

直到兩個星期前參加一個到日本的高爾夫球旅行團,遇到了這位球友,見她明顯變得清瘦,才想起她的味覺問題。

原來是得了「乾燥症」

原來神經內科、牙科、耳鼻喉科和腸胃科,她都看了,做了許多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喪失了味覺,食而無味,讓她完全沒有食欲,情緒低落,體重在三個月內掉了四公斤。

但她還是打起精神來為家人做晚餐,憑著記憶,知道要放多少調味料。而且嗅覺不受影響,仍然可以聞到食物的氣味與瓦斯味。

後來,她有位朋友得了「乾燥症」,在風濕免疫過敏科接受治療。這位球友雖然不覺得口乾眼澀,但想到看了那麼多科都找不出原因,不妨試試。

沒想到醫師為她安排了許多檢查後,告訴她是罹患「乾燥症」,讓她服用治療乾燥症的藥物。結果效果不錯,一個月以來,她開始可以嚐到甜味,食欲逐漸恢復了,心情也跟著好轉。

「味覺障礙」,有時找不出原因

人的味覺有酸、甜、苦、鹹和鮮味(類似味精)。特別的是,辣並非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所以球友在喪失味覺時,仍然可以感受辣味。

「味覺障礙」包括味覺喪失、味覺減低、味覺錯置(味道不對)和味幻覺(口中沒食物,但覺得有味道)。根據美國2012年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約五%的人有味覺障礙,且老年人較多。

雖然味覺障礙的情況不常見,也非致命疾病,但是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時也找不出原因。
食物入口後,需要唾液的拌合,才能讓味蕾感受到味道。人類有七千五百至一萬個味蕾,而每個味蕾約有一百個「味覺感受細胞」,其生命的半衰期是十天左右,不停地更新。「味覺感受細胞」不僅分布於舌頭表面,也存在於口腔、咽喉和食道中。

司管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的是第七對腦神經(顏面神經);舌頭後三分之一是第九對腦神經(咽喉神經);而咽喉和食道則是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這三對腦神經在接收來自味覺感受器的訊息後,往上傳至腦幹的神經核→視丘→杏仁核→最後抵達大腦的島迴與額葉,我們才能感受到味覺。

在這段複雜的神經傳導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味覺不正常。例如顏面神經麻痺者,可能會出現同側舌頭的味覺消失。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等,也會有味覺減退情況,但是因疾病本身的症狀如手抖等較明顯,所以味覺變化常不被注意。

藥物、病變和其他疾病,也可能影響味覺

除了神經系統外,還有許多情況都可能會影響味覺。

一、藥物:很多藥物都會影響味覺,以抗癌藥物最為常見(在前作《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中,我寫了篇文章〈失掉的味覺令人回味〉,便談及自己曾因做化療而遍嘗各種味覺障礙)。而通常在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味覺會自行恢復。

二、口腔和咽喉局部病變:如口腔衛生習慣不好,或唾液減少、咽喉胃酸逆流,或是做了局部放射線治療的影響等。

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低、慢性肝炎或腎病,以及乾燥症等。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唾液腺和淚腺分泌減少,而出現口乾、舌燥、眼澀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疲勞或關節痛。由於味蕾需要唾液的潤滑與拌合食物,才能感受味覺,因此當唾液減少時,味覺會消失或降低。

打電話給我的這位球友並沒有出現乾燥症的常見症狀,而是以味覺喪失來表現,比較特別。
因此當她說:「醫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診斷出來,讓我好受苦。」

我回答說:「換個角度想,這段期間,醫師替你排除了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最後做了正確診斷,而且有效地治療,可真是幸運。」

書籍介紹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作者: 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8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而她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以楊雲三為筆名所寫的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2018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另著有《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