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分9秒
秋天讓你疲勞、憂鬱了?狀況超過●周要注意!精神科醫師教你「一口訣」,讓好心情找上門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秋風秋雨愁煞人」「天昏昏兮人鬱鬱」,秋天因為日照減少、氣溫降低,人體在適應季節變化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情緒低落,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症狀包含失眠、疲倦、易怒、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等,女性相對於男性,容易被誘發。面對這個憂鬱的季節,我們該如何自我調適、度過呢?就由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田心喬醫師為您解析。
季節性情緒失調是什麼?
中醫有「秋乏症候群」這樣的說法,認為在「處暑」過後、夏秋交替的這段期間,因為殘留的暑濕之邪留在體內,所以容易讓人感到疲倦、提不起勁,且容易抑鬱、失眠,在西醫也有俗稱「季節性情緒失調」的說法。
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缺乏陽光可能會使得大腦中「下視丘」無法正常的運作,進而影響大腦中的神經荷爾蒙,如褪黑激素和血清素。另外,光照減少也可能造成維生素D降低,進而影響情緒。
褪黑激素:又被暱稱為「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掌管人體的生理時鐘與睡眠的節律。當陽光減少時,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讓人感到疲倦和憂鬱。對於SAD患者,體內產生的褪黑激素可能會高於平均水平。
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影響情緒、食慾和睡眠的激素,缺乏日曬可能會造成血清素濃度降低,導致情緒低落。此外,維他命D的減少也可能影響情緒。
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症狀
季節性情緒失調在北歐和日本等日照差異較大的國家更為明顯,在台灣,因天候差異不那麼明顯,導致季節性情緒失調與憂鬱症的界線較難劃分。女性、性格負面或社交孤立的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季節性情緒失調的症狀有心情低落、白天時感覺昏昏欲睡、易怒、感到絕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與樂趣等狀況外,還可能會有消費衝動行為、暴飲暴食、渴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體重增加等。這些症狀在秋冬季節尤其明顯。與憂鬱症相比,季節性情緒失調通常隨季節結束而改善。
與典型的憂鬱症在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常見的憂鬱症大多表現為失眠、食慾不佳、體重減少等。
當心情不好持續超過2週並影響日常功能,如無法上班、拒絕社交或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這已超越一般的心情低落,可能發展為憂鬱症。如果持續半個月以上並出現無法參與社交活動或生活中的變化,這不再是單純的情緒低落,應當引起重視並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季節性情緒失調如何治療?
治療上,若情緒低落超過兩週,建議患者及早求診。輕度症狀者可能透過心理治療來應對壓力,較嚴重者則需抗憂鬱藥物。患者不必過度擔心藥物成癮,現代藥物如血清素相關藥物不易導致成癮。若症狀惡化,及早治療更為關鍵,以避免誤認藥物無效或導致病情延誤。
其中,光照治療是一種專門針對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標準療法。這種治療透過模擬陽光,幫助患者調節因光照減少導致的情緒波動。然而,在台灣,由於氣候與季節變化不如其他地區明顯,SAD的診斷比例相對較低。許多患者起初認為自己有SAD,但經過長期觀察後,往往被診斷為一般的憂鬱症。因此,判斷是否為SAD還是普通憂鬱症,仍需專業醫師的評估。
長輩憂鬱狀況如何解?
台灣人每10人就有1位罹患憂鬱症,其中在65歲以上的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6.7%,相當於每6位長者就1人有憂鬱症。而且在老年人中,情緒變化和憂鬱症狀可能更難被察覺,因為他們較少直接表達情緒。例如,睡眠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易怒或煩躁感,都是潛在的警訊。
此外,身體上的不適,如頭痛、肩頸痛,常會掩蓋背後的情緒問題。突發的生活變化,如搬家或親人離世,也可能引發情緒波動。對於表達自殺意圖的長者,需特別關注,因為他們的自殺風險相對較高。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緩解長者的憂鬱情緒,可以遵循一個簡單的「SMILE」口訣:
- S (Sleep):保持良好的睡眠,確保正常作息。
- M (Mobile):經常運動,參與有助於釋放壓力的活動。
- I (Interact):維持社交互動,尤其是中老年人,參與團體活動非常重要。
- L (Love/Laugh):保持正向思維,滿足於過去的經歷,對未來保持積極心態。
- E (Eat):健康飲食,飲食愉快。
不只長輩適用「SMILE」口訣,當我們不順心時,也可用此口訣提醒自己,透過充足睡眠、運動習慣、結交朋友、健康飲食等,常保愉快心情,維持健康心理狀況。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