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是什麼?血管硬化指數正常值?從飲食到運動7招改善

血管硬化,較精確的醫學名詞為「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一種血管疾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曾耀儀 整理2025-03-06

血管硬化是什麼?
血管硬化的原因
血管硬化可能引起的症狀
血管硬化指數正常值?
血管硬化檢查項目
血管硬化如何改善?

{DS}

腦血管疾病與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幾名,主要發生原因都是由血管壁變厚或血管內發生阻塞所引起的動脈硬化。現代生活緊張忙碌,飲食高油脂、高糖、高熱量,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險因子,動脈硬化患者日益增加。血管硬化是什麼?血管硬化指數多少正常?如何改善?以下完整說明。

血管硬化是什麼?

血管硬化,較精確的醫學名詞為「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一種血管疾病。「動脈」會負責將養份運輸到身體各處,以維持器官的正常運作,而動脈原本是富含彈性的,但是會受到老化、生活習慣、壓力、三高等不良因子的影響,造成動脈壁出現發炎反應,而逐漸變厚、變硬和失去彈性,這便是所謂的「血管硬化」。

血管硬化又分3種:動脈粥狀硬化、中膜硬化(中層動脈硬化)以及小動脈硬化,其中「動脈粥狀硬化」是最常見的類型。

血管硬化的原因

動脈硬化是種退化性疾病,因此隨年齡增大,動脈硬化越顯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指出,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有:

  • 老化
  • 抽菸
  • 高血脂
  • 高血壓
  • 家族病史
  • 腹部肥胖
  • 高熱量飲食
  • 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
  • 男性(發生率高於停經前的女性)

血管硬化可能引起的症狀

正欣診所說明,血管遍布全身,身體任何一處的血管都有可能發生硬化,依照血管硬化的器官不同,會有不同的症狀:

心臟

若心臟血管發生硬化,會導致心臟血流供應受阻,心肌缺氧,容易造成心絞痛、胸悶等症狀發生。若血管硬化上的斑塊因為壓力脫落,變成血栓塞住心臟的冠狀動脈,便會引發心肌梗塞!

腦部

若是頭頸部的血管硬化,導致腦部的血流供應受阻,或是斑塊脫落塞住血管,便會引起缺血性中風。中風的症狀包含:

  • 身體一側突然感到麻木或無力
  • 言語表達、理解困難視力模糊或喪失
  • 頭暈
  • 失去平衡或協調等症狀

周邊動脈阻塞(PAOD)

周邊動脈阻塞,顧名思義是指患者四肢周邊的血管因為血管硬化造成缺血性的問題。多數的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是慢性且逐漸進展的,通常表現為運動時下肢(尤其是小腿肚)疼痛,休息後即可緩解,這種情況稱為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情況惡化,最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

此外,由於血管阻塞,患者的腳部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跡象,例如脫髮、指甲泛白且易碎,以及皮膚在下垂時變紅等。

血管硬化指數正常值?

健檢報告中常看到「總膽固醇」(TC),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與低密度酯蛋白膽固醇(LDL)及其他不同種類膽固醇的總和,其中HDL是血管中的清道夫,負責清理掉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而LDL則容易造成血管阻塞。

因此要評估膽固醇過高是否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時,也要將好膽固醇(HDL)的多寡列入參考,即「血管硬化指數」,數值越低表示越健康,計算方式如下:

總膽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血管硬化指數。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介紹一般人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

  • 一般人(無心血管病史者):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
  • 血管疾病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

舉例:阿雯總膽固醇2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3mg/dl,她的動脈硬化指數即為230÷73=3.15

不過,若血管硬化指數偏高,不代表你的血管已經硬化,建議還是要到醫院做檢查確認。

血管硬化檢查項目

為了避免血管硬化演變成重大疾病,早期偵測與預防非常重要。台中榮總介紹,利用血管硬化指標ABI(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血壓比值),可以更加反應動脈健康實際狀況。

ABI正常指標值應介於0.9-1.3,因此,若ABI指標值小於0.9,患者就有動脈阻塞的可能。同時,ABI指標值若越低,患者動脈硬化阻塞越嚴重。根據ABI的結果,建議採取如下行動:

  • 任一血管之ABI小於0.4:已有重度血管病變,需儘快轉介給專科醫師治療。
  • 任一血管之ABI在0.41-0.9之間:屬於輕至中度的血管病變。建議在三個月之內再測量一次。
  • ABI大於0.9:應無周邊血管病變,每二至三年再追蹤一次即可。

血管硬化如何改善?

有氧運動

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持續一年中等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可降低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的頸動脈硬度,並提升腦部血流量。

研究團隊將70名患者分為中高強度有氧運動組與伸展訓練組(SAT),持續進行12個月的運動訓練。結果顯示,有氧運動組的心肺適能顯著提升,頸動脈硬度指數與血流搏動指數下降,腦部血流量則有所增加,進一步影響神經認知功能,可能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專家建議,養成規律的有氧運動習慣,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可維持血管健康並保護大腦功能。

飲食習慣

  • 避免反式脂肪:植物油經不完全(或部分)氫化的過程,產生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容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長久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低鈉飲食:長期高血壓會促成動脈粥狀硬化,已知高鈉飲食即是導致血壓高的原因之一。彰化基督教醫院建議,飲食少喝湯、沾醬、醃漬物及加工製品,選擇原型食物、烹調多使用辛香料,減少調味料的使用,民眾在選購包裝食品時,也可透過閱讀營養標示,挑選鈉含量較低的食品。(低鈉食品定義:每100公克或毫升,鈉含量低於120毫克。)
  • 不飽和脂肪酸及抗氧化成分的食物:鮪魚、沙丁魚、青花魚及秋刀魚等魚油中豐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能減少血中三酸甘油脂及壞的膽固醇(LDL)合成,因此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最佳利器。
  • 維生素C、E及多酚類食物:血中若含有過多的氧化LDL時,會堆積在血管璧內層,使血管璧增厚、彈性減少進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含有維生素C、E及多酚類等抗氧化物質的食材,如南瓜、蕃茄、菠菜及花椰菜等,都是能減少LDL氧化發生的抗氧化物質來源,以避免血管栓塞的發生。
  • 補充纖維質:目前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35克左右,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身體吸收並排出多餘的脂肪及膽固醇,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等都是很好的膳食纖維來源。

戒菸

吸菸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高達2-7倍,研究指出,尼古丁會加快動脈硬化、血管失去彈性,容易造成心肌梗塞,長期接觸二手菸,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防血管硬化、保護心血管...「維生素K」該如何補充?過量會有什麼副作用?原來「這種蔬菜」含量超高!
「發炎」害你血管硬化,更助長癌細胞!免疫醫學權威點名:4種無聲的發炎疾病

參考資料:正欣診所衛福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台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協會《阿茲海默症期刊》

責任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