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問我:「老師親身體驗過照護的種種,可有想過自己將來要什麼樣的照護嗎?」這又是沒有過照護經驗的人才會問的問題。我的確思索過自己將來想要什麼樣的照護,可是我的回答並不符合大家的期待。
以人際關係而言,我絕對不能容許建立在對方感情或犧牲上的照護。不能只因為剛好是親子,就以照護之名剝奪對方的時間。我希望自己的照護能交由專業的照護工作人員,透過「金錢契約」得到照顧。如此直接了當、毫不掩飾的回答,就是我所期待的理想照護模式。
2005年,俵萠子出版了著作《不需要孩子照顧的死法》,作者陪伴媽媽經歷過可怕的病痛折磨,不想讓自己的子女日後也遭受同樣的苦,因此自己預先做好萬一的準備,五年間走訪大約一百所照護養老機構,本書就是其取材彙整而成。
書名「不需要孩子照顧的死法」說得貼切,這是明白照護現實的人做出的終極選擇。
然而,事情與有沒有孩子其實無關,任誰都能受到「不需要家人獻身」的照護,這才是真正的福祉社會應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