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焦慮、憂鬱、躁鬱差異...完美主義、急躁的人要小心!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呂宇真2022-12-07

想到隔天要上班就很擔心、煩惱專案進度停滯⋯⋯,你在生活中也常有焦慮的感覺嗎?每個人面對壓力源,都會有害怕、擔心及煩惱的情緒出現,但若達到「疾病」的狀態,代表症狀過於嚴重,已與壓力源所帶來的壓力不成比例,且明顯影響生活,在醫學上的定義即為焦慮症。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醫師表示,不同的焦慮診斷會導致盛行率數字的變化,一般來說,台灣民眾大約五到十人中,有一人患有焦慮症。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焦慮症如何形成?

焦慮症的形成和體內物質的變化有關,大腦中其中一個部位||下視丘,在我們感受到壓力出現時,就會活躍起來,並將訊息往下傳到腎上腺,使腎上腺分泌可以對抗壓力的荷爾蒙,也就是所謂的皮質醇(Cortisol)。皮質醇是一種內生性的類固醇,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進而引起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發抖、血壓上升等現象。這個原本正常的生理反應,在長期或過大的壓力之下可能會出現異常,進而導致焦慮症的心理及身體症狀。

除了皮質醇之外,焦慮症也和大腦內的GABA物質有關。我們可以把GABA想像成大腦中的剎車系統,它是體內的一種放鬆物質,當神經太過衝動或興奮,GABA可以有效把神經安定下來。焦慮症產生的一部分原因,也與腦中GABA的失控有關。

最後,腦中突觸間血清素的變化也在焦慮症的形成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上述的皮質醇和GABA,三者是導致焦慮症出現最重要的物質。

焦慮、憂鬱、躁鬱差在哪

這三者在臨床上的定義是很清楚的。焦慮症就如前所述,是一種害怕、擔心、緊張或煩惱的情緒,與「正常焦慮」的區分在於,焦慮症狀過於嚴重或時間持續太久,已與壓力源所帶來的壓力不成比例,並明顯影響生活,在醫學上即可能為焦慮症。焦慮症屬於相對慢性的疾病,以廣泛性焦慮症為例,顯著的焦慮症狀需維持半年以上,且焦慮的日子比不焦慮的日子多,再加上其他常見的焦慮症狀,如失眠、煩躁不安、疲累、易怒等,即能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不治療的情況下,長期焦慮症的患者也容易發展出憂鬱症,且增加抗憂鬱藥物治療頑固性的機會,或者是出現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疼痛不適。

憂鬱症和躁鬱症則不同,要診斷憂鬱症需憂鬱相關的症狀夠多,且連續至少兩個禮拜以上都受憂鬱情緒影響,且憂鬱情緒顯著影響個案的生活,就可以被定義為重度憂鬱症發作;躁鬱症(又稱雙極情緒疾患)則是只要曾經有躁狂發作,才可以診斷為第一型躁鬱症。若出現連續四天以上的輕躁期發作(症狀強度沒躁期那麼強,也不影響功能),加上曾有鬱期發作,就可診斷為第二型躁鬱症。

以症狀區分,憂鬱症有兩個主要的判斷指標:情緒低落、對事情失去興趣,除此之外的其他症狀還包括吃不下、睡不著、想法負面、無法下決定、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或罪惡感等躁鬱症患者的情緒則會隨躁期與鬱期的出現,而導致情緒高高低低。一般來說「低」所占的發作時間比「高」來得長上許多,可能長達病程的一半,相對「高」可能只占整個病程的五%以下,兩者間比率懸殊。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