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一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兩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位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 完全正常。
● 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年。

根據台大醫院對五千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五年)、2.4%(五年)與8.5%(三年),長出癌症者在這五千個人裡總共只有三人。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