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肌少症 靠走路沒有用!想要運動有效,其實要做這種訓練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2023-11-28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凶手,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

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想預防就要靠增加活動、運動量與飲食幫忙,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指出,許多長輩多以「飯後散步」做為運動,其實這運動對多數人強度明顯不足,若想幫助肌力成長與維持效果,可以嘗試加入「阻力訓練」。以下為口述紀要:

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老人疾病」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肌少症」。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研究發現,四十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八%,七十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一五%。隨平均餘命增加,當我們比想像中活得更久,肌肉量流失的時間就會拉得更長。

並非年長者就一定會有肌少症,其實多數人並不會演變成被定義為「疾病」的肌少症。但若從年輕起就沒有運動習慣、長期過著靜態的生活,或因某些疾病臥病在床而缺乏活動,未來就有造成肌少症的風險。想要保存肌肉量,運動與營養補充是最重要的。

運動要有效果須掌握三原則

許多人都了解運動是避免肌少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數長輩可能只會在晚餐後到操場或附近的校園散步、走路,其實這樣子的運動量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夠的,而且運動效果頂多是消耗一些多餘的熱量,只比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好一點而已。

雖然有運動是好事,但多數年長者的運動多是以有氧運動為主,對於肌力成長與維持效果較差,因此可以嘗試加入「阻力訓練」(重量訓練,如深蹲、弓箭步等),強化肌力與肌耐力。熟悉後,可以拿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增加重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多加嘗試。

但想要運動達到效果,就需要「相對高強度」、「種類多變化」以及「功能性運動」。相對高強度是指運動時,保持「有點吃力,但是還不至於不舒服」的狀態,每個人感受會有所不同,我們可用心跳數來觀察。一般來說,每個年齡的「最大心跳數」大約是二百二十減年齡,心跳如果達到最大心跳數的六○%到八○%就屬相對高強度(如六十歲者,最大心跳數為一百六十,相對高強度的心跳數約為九十六到一百二十八)。

種類多變化是指,正因沒有一種運動能同時訓練全身的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心肺功能以及柔軟度,所以盡可能嘗試各種不同的運動;功能性運動的定義為,這運動可以「增進日常生活的功能」,如深蹲所用到的肌肉,就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所需用到的肌肉。掌握三個原則,並且根據自身能力循序漸進,讓運動成為習慣的一部分,才能健康老化。

除上述常見運動外,「超慢跑」或「節拍超慢跑」也可以幫助鍛鍊肌肉組織。相較飯後散步,超慢跑對於心肺訓練、協調性訓練以及肌力訓練都有更多幫助,甚至也可以增加行動力並且預防跌倒。而且超慢跑在家就能隨時做,不只相對安全,也能避免在外運動可能造成的跌倒風險。但還是要提醒沒有嘗試過超慢跑的民眾,開始超慢跑之前,建議要先觀看教學影片,用正確的姿勢來跑,才不會對關節造成過多的衝擊。

蛋白質怎麼補充才對?

除運動外,補充足量蛋白質、維生素D與Omega-3脂肪酸也是增加肌肉的方法之一。在飲食中,最主要攝取的就是蛋白質了,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成分,補充足夠的原料有助於肌肉生成:蛋白質不足時,肌肉甚至會崩解,造成肌力不足、功能表現變差。

蛋白質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種,動物性蛋白質包含豬牛肉類、海鮮類、雞蛋與奶類製品等,這當中的胺基酸成分更接近人體組成,易被吸收利用;若為素食者,也可選擇攝取豆類、蔬菜、穀類和堅果等植物性蛋白質。也因植物性蛋白質缺少某些必需胺基酸,素食者應盡量攝取更多種類的食物,確保有足夠的必需胺基酸。

蛋白質的攝取必然重要,但對於腎病患者不得不留意,在控制蛋白質的總攝取量外,可增加植物性蛋白質比例,減少動物性蛋白質和加工製造的蛋白質。有腎臟病的長輩在蛋白質的攝取上,一定要請教專業的腎臟科醫師、營養師。

值班醫師 戴大為
學歷: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成功大學醫學系
經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副秘書長、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骨科主治醫師、成大醫院骨科部總醫師
現職: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成大醫院臨床副教授、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

肌少症常用測量方法:
1.肌力:慣用手握力。
2.肌肉質量:身體組成分析。
3.生理表現:4~6公尺行走速度等。
根據以上方法,也依個人狀況、是否合併日常生活功能降低,可將診斷標準分成「疑似肌少症」、「肌少症」與「嚴重肌少症」。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