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饞戒不了?試試「塗口紅、控制心率」!專家教你3大招,走出「暴食問題」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楊沁弦2024-01-02

很多人習慣把「暴食」這個概念掛在嘴邊,稍微多吃一點就說自己「又暴食了」,但事實上並沒有達到暴食的標準。這不僅是錯誤的認知,而且當那些需要真正解決暴食問題的人向周圍的人求助說「我暴食」時,大家的反應就會誤以為他只是「稍微多吃了點」而已。

何謂暴食? 如果你一餐飯能攝取6000 大卡, 甚至10000大卡以上。這就必須加以重視了。已經到這個程度,建議你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下提供一些建議方式,當你開始覺得食欲不穩且增大時,可以先有自我意識。

食欲不穩,是走向「暴食」的前奏

首先,我再說一次:「飢餓感和不正常的進食信號是來自大腦,而不是腸胃。」所以,被不良食欲控制的人會清楚地知道,「我其實不餓,明明不想吃,但一開始吃就沒辦法控制自己不停地塞進食物。」、「我吃的行為跟我大腦想的不一樣,明明只想吃三口,但卻吃了三口又三口,明明胃已經被填滿了,嘴上卻還停不下來。」我曾對有暴食困擾的人做過問卷調查,也從經手過的案例裡總結了以下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1.過度節食造成飢餓素分泌
如果人生一直在節食,熱量、營養持續存在缺口,造成身體虧空,那身體就會釋放瘋狂吃東西的信號—飢餓素大量分泌。所以,大部分人的暴食是因節食引起的。「節食」可以理解為,長期持續的熱量攝取低於身體的基礎代謝率。

2.飲食習慣不好,喜歡吃甜食或者高碳水
這會讓血糖忽高忽低,而這個過程會使大腦產生假性飢餓感。持續高碳水飲食引發胰島素拮抗,也會讓人食欲旺盛。

3.來自於心理層面
我觀察大部分人的暴食困擾來自心理層面。

● 過度壓抑食欲:吃東西很喜歡強調「我吃完這一頓(口)就不吃了」,但這樣反而會刺激身體抓緊這一次機會狂吃不止,這就是克制型強化食欲。

● 太在乎體重的數字:我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有140多位暴食者參加,問卷中一道題是這樣的:「變成瘦子,我的人生就圓滿了。這個欲望從1分到10分,你選幾分?」結果75%以上的人選了8分以上。

● 缺乏緩解負面情緒的能力:很多人太在意體重,只要看到體重有一點點增加,就會焦躁不安,而他們解決焦躁的方法就是「吃」。如果能有更好的緩解負面情緒的能力,或是剛好處於一個忙碌、充實又開心的環境中,那麼暴食多半就不會發生。

但如果生活中經常被一些煩心事困擾,就容易引發暴食。這是因為人體有一種大腦保護機制,當人感覺受到傷害的時候,大腦就會像安慰孩子一樣,讓人去吃點東西。有不少這樣的實驗,先讓被試者受到極端驚嚇,再向被試者提供各種美食,結果都顯示,這時候被試者會比平常吃得更多。

● 不良習慣是自小養成的:有一部分人的暴食困擾是因為家庭教育問題,他們被迫失去了對飢飽的感知能力。比如,飯吃不完會挨打,或從小被父母逼迫著吃東西,一定要吃完他們所認為正確的量,或自己沒有挑選食物種類和數量的機會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與食物的關係不好,長大後吃東西也會有強迫性吃完、吃很多的傾向,最終引發暴食。

● 對食物認知的偏差:其實,食物就是食物,嘴巴吃進去,身體吸收營養,廢物被排出體外。這是身體的自然索求。但對某些人則不然,認為工作辛苦了要獎勵自己好好吃一頓、瘦身突破瓶頸期了要獎勵自己吃一頓、開始瘦身了先對自己說「等我瘦身成功了一定要好好吃一頓」等,這都是「預謀型強化食欲」。

所有類似的這些想法,都是與食欲穩定背道而馳的。

還有一些其他的認知偏差, 比如吃×××不長胖、吃×××能變瘦等。可是其實食物根本不存在「吃了能變瘦」的意義,這代表你沒正確看待食物與你的關係。

1
2
3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