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分1秒

胸悶、心痛,是心肌梗塞嗎?3狀況教你自我判斷!醫公開:想預防,快避開4個「致命風險因子」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4-05-20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近年來心臟疾病已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其中又以冠狀動脈疾病為多數,而且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日漸升高,且出現年輕化趨勢。除了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外,特別在季節變化時要提高警覺。心肌梗塞是什麼?發作症狀有哪些?急救的黃金時間?以下由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醫師為您說明。

心肌梗塞是什麼?致病因子為何?

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被阻塞,導致血流無法供應心臟肌肉,使其壞死的現象。這種情況常常突然發生,約有四至六成的患者在發病時表示,從未有過心臟病史或被告知有心臟血管問題。雖然少部分情況是健康的身體突然出現問題,但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已有「血管動脈粥狀硬化或狹窄」,直到達到臨界點才會發病。

通常血管狹窄在10%、20%或30%時不會有症狀,因為血流依然充足。然而,當狹窄達到70%以上時,血流就不足,可能會在走路或爬樓梯時感到胸口不適或緊迫感。這是因為血管內可能突然產生血塊,短時間內使血管完全堵塞,導致心肌缺血、壞死。

另外,雖然遺傳、性別對於心肌梗塞也有影響,但後天因素也要考慮進去。先天因素如易於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加上後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或吸菸等,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形成「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狀況。

「心肌梗塞」是種慢性病,它涉及多種心血管因子,如血糖、血脂、血壓以及各種生活形態因素,它也代表了血管的病變,甚至可能進而成全身性的血管問題,如腦中風、腎臟病變、周邊血管阻塞,甚至陽痿問題等。

*男性的心肌梗塞發病率有兩個高峰,一個在40歲到50歲之間,另一個在70歲左右;女性則主要在停經後,約60多歲時發病率開始上升。40歲的心臟病患者並不是在40歲才開始有問題,應該是在30歲左右就已經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只是到了40歲才明顯表現出來。

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

除此之外,心肌梗塞的發生與「氣溫」有關,冬季和夏季的發病率有明顯差別,冬季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較高,而夏季則相對較低。這是因為氣溫變化在冬季更為劇烈,從冷到熱或從熱到冷的交替變化容易引發心血管不穩定。

除了氣溫,溫差的變化也是心肌梗塞的重要因素。冬季高血壓患者增多,飲食不規律,血脂水平上升,這些因素加上氣溫的影響,導致心血管疾病增多。因此,氣溫變化可以看作是一種「壓力因子」,它們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共同作用,增加了心肌梗塞的風險。壓力因子不僅限於氣溫,還包括情緒波動、感冒感染等。如情緒激動或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也會導致心血管從穩定變為不穩定,增加血栓的形成風險。

過去,曾有人在跑跑步機時猝死,其實這也顯示了「脫水」也是一個潛在的風險因子,脫水會使血液變得濃稠,更容易形成血栓,特別是在大量運動或極限運動中。因此,過度運動可能有害,應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衡量運動量。

心肌梗塞的症狀

心肌梗塞的疼痛通常位於左邊胸部,呈現悶痛或壓迫感,有些人形容為像有大象壓在胸口。這種疼痛不會像肌肉拉傷那樣,按壓某個點會疼痛;也不是撕裂般的疼痛,也不會因手臂活動而加重。這種疼痛還可能擴散到左肩或下巴,這叫做「牽涉痛」

另外,心肌梗塞的疼痛通常會在運動或壓力增加時加重,休息時緩解,如果運動後感到舒服,則可能不是心肌梗塞。

但要提醒的是,心肌梗塞的症狀多種多樣,有些人可能僅感到胸口緊緊的,有些人會有其他不同的症狀。因此,出現這些突發症狀時,最好的建議是立即前往醫院獲得正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

至於醫師要如何判斷心肌梗塞,主要依靠三個標準:症狀、心電圖和心肌酶指數。當這三個項目中有兩個符合時,基本可以確診為心肌梗塞,並啟動後續的檢查和治療,如通血管和心導管手術等。

  • 症狀: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症狀,看是否是典型的心臟缺氧引起的胸悶。
  • 心電圖:透過心電圖來判斷心臟是否有異常。
  • 心肌酶指數:急診時會抽血檢查心肌酶指數,如果心肌酶指數升高,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但,普通民眾在家中遇到胸悶等症狀時,無法進行上述專業檢查。因此,當出現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時,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發現自己、親友有心肌梗塞情形,該如何應對?

對於心律不整,我們可以透過穿戴裝置來監測心律,提前發現一些異常跡象。但,胸悶是否一定是心肌梗塞,並不容易判斷。如果確定是心肌梗塞,服用阿斯匹靈是有幫助的。但問題在於,如何在家中判斷這些症狀是否真的是心肌梗塞?以實證醫學來看,我們難以僅靠這些方法自救。因此還是建議,若有類似狀況,應即時就醫才是最佳解。

心肌梗塞的治療中,黃金時間非常重要。醫院制定了幾個關鍵守則來確保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首先是「door-to-ECG time」,要求患者進入門診後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檢查,以確保任何胸悶患者都能及時被鑑別出是否為心肌梗塞。接下來是「door-to-wire time」,目標是在90分鐘內為患者進行血管再通手術。這個過程涉及使用心導管將堵塞的血管打通,使心肌恢復正常血流。

雖然上述時間已壓縮,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患者發病到抵達醫院的時間(to door time),這段時間的延誤常常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為了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治療後的生活質量,我們必須推廣這種意識,讓患者明白出現症狀時不要拖延,及時就醫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癒後和降低死亡率是很重要的關鍵。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

  • 控制血壓和血脂:保持健康的血壓和血脂水平。
  • 戒菸:吸菸是主要的風險因素。
  • 健康飲食:飲食中少攝入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膽固醇。
  • 定期運動:保持身體活動,有助於心臟健康。
  • 控制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保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有4典型前兆,左胸痛、呼吸困難...5症狀任一種發作千萬不能等!心臟科醫師教你保命3步驟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胸痛就是心肌梗塞嗎?員榮總院長張克士教你:3關鍵分辨急救關鍵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