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殺手」肝癌早期病變難察覺!出現症狀恐已晚期...遠離肝癌威脅,醫曝篩檢方式及定期篩檢頻率
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醫師呼籲,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癌的高風險群
肝癌篩檢方式
肝癌臨床分期及治療方式
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成肝癌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DS}
肝癌蟬聯台灣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許多知名人士都因肝癌離世,包括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及武俠小說家金庸等。而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醫師呼籲,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肝炎的種類包括病毒性(A、B、C、D、E)、代謝性(脂肪肝)、酒精性、藥物性以及其他原因,如自體免疫及基因,而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指的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 慢性肝炎:因病毒感染、自體免疫代謝問題,肝細胞反覆發炎超過6個月以上。
- 肝硬化:肝臟發炎時,被破壞的肝細胞形成小的結節分布在肝臟上,肝變的凹凸不平。
- 肝癌:肝細胞突變並成為不停分裂狀態,逐漸破壞正常的肝組織,甚至轉移全身其他器官最後可能危及生命。
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有跡可循,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癌的高風險群
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蘇東弘表示,肝癌多發生於有慢性肝病的患者(60%發生於B型肝炎患者、30%發生於C型肝炎患者、10%發生於酒精性肝病、代謝脂肪肝病或黃麴毒素),而80~90%肝癌患者有肝硬化,僅15%的肝癌發生於無肝硬化的患者。
肝癌篩檢方式
蘇東弘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肝癌的篩檢方式包括:
肝癌篩檢方式1:抽血檢驗胎兒蛋白
甲型胎兒蛋白(AFP)異常的可能原因包括懷孕、肝臟發炎、生殖細胞腫瘤、肝癌。胎兒蛋白標準值為20ng/ml以下,但是即使胎兒蛋白(AFP)數值正常也可能是肝癌,據臨床數據顯示,1/3大型肝癌患者甲型胎兒蛋白正常、2/3小型肝癌患者甲型胎兒蛋白正常。
肝癌篩檢方式2:抽血檢驗PIVKA-II(異常凝血酶原)
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誘導的蛋白質-II(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 PIVKA-II)又名異常凝血酶原(des-γ-carboxylated prothrombin, DCP)。正常狀況下,肝細胞製出凝血酶原前驅物質,在維生素K充足時加工為凝血酶原,接著分泌至血液,而肝細胞癌化時,肝細胞製出凝血酶原前驅物質,可能因維生素K生成的相關機制,導致維生素K缺乏、產生PIVKA-II,使PIVKA-II濃度升高。
PIVKA-II(異常凝血酶原)的特點為半衰期較短約1.5~3天以及可反應腫瘤血管侵犯。針對肝硬化及接受根除治療的肝癌患者,每年健保給付2次PIVKA-II(異常凝血酶原)檢查。
肝癌篩檢方式3:腹部超音波
腹部超音波守備範圍,包括:
- 肝臟: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腫瘤、脂肪肝,以及肝癌、膽管癌
- 膽囊:膽囊結石、膽囊炎、膽息肉、膽囊癌
- 腎臟:腎囊腫、腎結石、腎臟腫瘤
- 胰臟:胰臟腫瘤
- 脾臟:脾腫大、脾臟腫瘤
因此,蘇東弘表示,除了要5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篩檢之外,肝癌是有明確的高風險,建議肝病患者需要規則篩檢肝癌,每3~6個月進行肝功能(AST/ALT)及胎兒蛋白(AFP)檢查,每3~12個月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並提醒即使肝功能正常也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
肝癌臨床分期及治療方式
肝癌臨床分期分為5期:極早期(零期)、早期(A期)、中期(B期)、晚期(C期)、末期(D期),早期肝癌有較佳的治療方式及存活率。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劉宗灝指出,依據肝癌不同期別的治療方式為:
肝癌分期 | 粗估存活 | 治療方式 |
極早期(零期) | >5年 |
|
早期(A期) | >5年 | |
中期(B期) | >2.5年 |
|
晚期(C期) | ~2年 | 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藥物治療進展為口服標靶→免疫(單用)→免疫組合療法 |
末期(D期) | ~3個月 |
劉宗灝表示,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而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
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
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成肝癌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隨著近年政府積極投入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但是病毒性肝癌的比例卻上升,死亡率也未同步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根據統計,非B非C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
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
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
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由左至右)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劉宗灝,齊盼此次展覽傳遞肝臟健康的理念,守護更多人免於肝病威脅。(圖/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 提供)
【延伸閱讀】
肝癌11大症狀!會好嗎?致病8原因、各期存活率及治療方式一次整理
「肝炎」有分5種:A、B、C、D、E,差在哪?2種會自行痊癒、3種恐進展成肝癌!醫師一次解析
脂肪肝成肝癌危機,成人盛行率達四成!久坐上班族成脂肪肝高危險群,每年這樣做遠離肝癌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