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是「焦慮體質」嗎?精神科醫師:淺眠、易打嗝、腰酸背痛...這23種症狀,你中了幾個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20-09-07

「醫生,我很容易被驚嚇到,一天到晚肌肉緊繃,胸悶心悸,喉嚨卡卡,耳朵吱吱叫,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在我的門診中,廣泛性焦慮症跟恐慌症的病人最多,他們往往都是所謂的「焦慮特質」(Anxiety Triat),也就是遇到事情會想太多、太擔心、太容易焦慮;常常有睡眠障礙、肌肉緊繃、煩躁不安,跟自律神經失調。這種「焦慮特質」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父母親其中一個有,小孩可能有50%遺傳的機會。在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系統中,所謂的「焦慮性疾患」就是一大類包含跟「焦慮體質」有關的疾病,除了「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外,還有「社交焦慮症」、「強迫症」、「特定對象畏懼症」、「創傷後壓力疾患」、「急性壓力疾患」,跟小孩子的「分離焦慮症」。這些疾病所涵蓋的人口比率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正式調查的數字是24.9%,但當下因為焦慮而有實際生活及情緒困擾的人可能高達1/3以上。

焦慮是一個大家共通的經驗,跟面對的壓力或威脅有很大的關係,像是遇到常抓狂暴怒的上司、經濟出問題、家人生重病。但是面對相同的壓力,有「焦慮體質」的人卻會出現嚴重很多的焦慮症狀,甚至變成長期失眠。焦慮症往往比憂鬱症持續得更久,有時症狀從數個月到數年,甚至從當學生遇到考試就睡不著,直到很老了都必須靠安眠藥睡覺,幾乎可以糾纏一輩子。

焦慮體質跟焦慮中樞「藍斑核」的過度作用有關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焦慮體質跟我們的焦慮中樞過度作用有關,焦慮中樞被認為是位在腦部中央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是位於腦幹的一個神經核團,其功能與壓力反應有關。藍斑核是腦中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投射很廣,包括脊髓,小腦,下丘腦,丘腦的中繼核團,杏仁核,端腦基底部,以及大腦皮質。一般認為藍斑核內的單個神經元,通過其巨大的軸突分支,可以激活幾乎整個大腦皮質。

藍斑核產生的去甲腎上腺素對腦的大多部位具有興奮性作用,從而加強覺醒狀態,並控制腦神經元對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反應。

所以藍斑核主要是應對外來的刺激,決定了我們腦部的活化跟反應,而這些反應是很廣泛的,從頭到腳,從中樞神經(腦、脊髓)到自主神經(肌肉),跟自律神經(五臟六腑,像心臟、呼吸、腸胃、膀胱、汗腺)。

過度焦慮反應的影響

像有些學生遇到要上台,會很緊張(腦部),心悸、冒汗、手抖(自律神經),全身肌肉緊繃(自主神經)。有的則是考試前肚子痛、拉肚子,頻尿(自律神經),前一個晚上就睡不好、焦慮不安(腦部)。像「焦慮體質」的人很容易肩頸緊繃,為什麼?當貓咪遇到狗狗的時候會渾身拱起來,尤其是肩頸跟小腿特別用力,因為這時藍斑核要下令給腦部跟身體進入「警戒狀態」,看是要逃跑或打架(當我們遇到獅子的時候,那就要直接動用腎上腺素,趕快逃命)。

影響部位
腦神經:過度擔心、對外在刺激很敏感、難入眠、睡眠淺、中斷、煩躁易怒、性子很急、注意力下降、記憶變差
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呼吸不順、胃脹、胃悶、易打嗝、腸躁症、頻尿、冒汗、手抖
自主神經警戒:肩頸緊繃、頭痛、胸悶、腰酸背痛、小腿肌肉緊繃

所以肩頸緊繃反應的是腦部的警戒狀態,睡不著是腦部神經元的過度警醒,恐慌則是全身自律神經都過度亢奮,導致心悸、高血壓、吸不到氣。簡單說,「焦慮體質」的人是焦慮中樞對於件事情的反應過度敏感,不緊急的當作很緊急在處理,不須多想的卻擔心不已,像很多失眠病人講的,腦子有一堆事情在跑,明明該睡了,就是停不下來。那有人焦慮中樞剛好相反,對於事件的反應過度遲鈍嗎?有的,像慢郎中就是焦慮症的人常常對另一半不焦慮的形容詞;另外像那種把一部電腦2萬塊標價成2千塊,過馬路一直滑手機,連綠燈變紅燈都不知道的天兵天將也是。

那要用甚麼藥治療焦慮中樞的過度反應呢?

以前用所謂的BZD(苯二氮平)類藥物,俗稱的鎮定劑、安眠藥幾乎都是這類的抗焦慮藥物,1963年BZD開始上市銷售,在1977年,已經是全球最高處方量的藥物,主要就是用來治療焦慮性疾患的病人。像心臟科就有很多焦慮症的病人,他們很常吃的藥物是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物(如圖示),這是最常見的BZD鎮定劑,但這個藥作用在神經細胞,跟心臟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