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爺爺中風失能後就開始入住護理之家,因為生活無法自理,處處都需要別人照顧。某天,護理師幫他清潔身體時,發現大腿處有紅、腫、熱的現象,於是趕快請醫師來看診。原本醫師懷疑是局部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做了一系列檢查後,才確認是骨鬆疏鬆症造成的「自發性骨折」;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張爺爺整天躺在床上都沒動,怎麼會發生骨折呢?
長輩活動日照不足 嚴重骨鬆一動就折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醫師韓德生表示,和張爺爺一樣的情況並不罕見,因高齡、活動量不足及缺乏日曬等,都是造成骨鬆的危險因素,家中長輩若時常臥床、不常外出活動,也不愛運動,將威脅骨密度及骨頭品質,進而提高骨鬆性骨折、甚至是自發性骨折的發生率。「骨折不會無緣無故自己發生,勢必有外力衝擊,只是這些外力很容易被忽略或遺漏。」若長輩達到嚴重骨鬆的程度,照顧者幫忙翻身、穿衣或洗澡時,也許只是拉扯一下手臂或大腿,骨頭最脆弱處就可能發生骨折。
骨折除了身體受罪之外,也會造成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並且消耗社會資源。為了提高民眾對於骨鬆的認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出「一檢二抽三治療」的準則;一檢是針對骨鬆危險族群進行篩檢,除了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之外,連續服用類固醇3個月、有骨折家族史、甲狀腺亢進或不足者,皆屬於高風險一群,建議提早篩檢;二抽及三治療則是針對骨鬆患者,當發現骨密度過低時,可以先檢驗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未達標準者再來補充,並且進行後續治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一般人補充維生素D並無法預防骨折;對此,韓德生醫師強調,該研究是指「一般人」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若已確診為骨鬆患者,還是應補充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並搭配骨鬆藥物持續治療,才能降低骨折風險。
藥物治療最有效 鈣D蛋白質不可少
想要預防自發性骨折,最根本的作法就是積極治療骨鬆。韓德生醫師提到,臥床或坐輪椅者防治骨鬆性骨折的原則和常人無異,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藥物治療,許多骨鬆藥物經臨床實驗證實不僅能降低骨折發生率,還能提升骨密度,且有健保給付,特別是現在有許多長效型藥物,對患者或照顧者而言都非常方便。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要多補充鈣質及蛋白質,有時可以下床到庭院曬曬太陽,才有助於維生素D的合成。
此外,照顧者可鼓勵長者靠著床、扶著輪椅練習站立,每次站5分鐘,一天只要站3回,累積下來的力量就能幫助骨骼結構改善;身體功能更好的人,可以練習「從坐到站」,每一回20次,早、中、晚各訓練一遍,有助於骨骼及肌力發展,並且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骨鬆和肌少症是好朋友,常一起發生!」韓德生醫師指出,骨骼要靠肌肉來帶動,很多人都知道補骨要攝取鈣質,卻忽略了蛋白質也是骨頭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有助於肌肉生成。「蛋白質一定要平均分配至三餐裡,並且於運動後一小時內食用,吸收率最好!」韓德生醫師提醒,每天蛋白質攝取量需達到每公斤體重1.2公克,例如60公斤的長者,每天應補充72公克的蛋白質。
切勿中斷治療擅自停藥 以免流失骨質與健康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每到高峰期都會影響患者就醫的意願。韓德生醫師提醒,骨鬆中斷治療不但會提升骨折風險,也會增加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困擾。其實,現在醫院不但消毒很徹底,管控也很好,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在疫情較嚴峻時,醫院也提供視訊問診、家屬代拿藥、藥師送藥到家等服務,患者亦可和醫師討論改換長效型藥物,以減少到醫院的次數。無論如何,千萬不要不回診或自行停藥,才不會讓骨質及健康繼續流失。
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就看 全台骨鬆良醫。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533-PRO-2022-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