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會養出你這種小孩,一點都不懂感恩!」你身邊也有「情緒勒索者」嗎?心理諮商師教你3招看出勒索者
總是用「攻擊」和「高姿態」掩飾自己的需要和脆弱,也是情緒勒索者的共同特色,他們很難以健康的方式示弱或求助。
帥氣的男生一進門就把自己摔進沙發裡,忿忿不平地說:「我只是想跟大學同學一起出去玩,三天兩夜的那種,當作我們大學的畢業旅行,我媽不知道發什麼瘋,一直亂罵,沒辦法好好聽人家講話,我就不理她,她居然到房間裡把我收藏的公仔都摔在地上,我忍到內傷才沒動手,她還嫌不夠似的,等我爸回來她又抱怨一次,說自己在家裡沒有存在感,不如去死一死!想死一死的人是我吧!」
「忍到內傷才沒動手」在小明的治療歷程裡,算是自我控制很不錯的例子,他從高中就因為頻繁和老師同學起衝突,而被家人送來晤談,這幾年他逐漸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持續練習合理地表達憤怒,用沒有破壞性的方式抒發衝動,升大學之後,他進步很多,但母子關係仍是他的地雷,當媽媽用各種方式壓抑他的自我,威脅他就範時,他就變回過去那個一點就炸的炮竹。
在晤談室裡有很多像小明一樣,表面上有很多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但其實他們都是原生家庭裡被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很多書籍與文章都在談如何幫助這些人走出情緒勒索,但那些會情緒勒索別人的人呢?他們有什麼內在議題?是不是也需要幫助呢?加害者比受害者更難自我認識,他們很少會因為「情緒勒索」這個議題來晤談室尋求協助,本篇我想從求助者的角度,來看看一個會情緒勒索別人的人,背後可能有什麼內在故事。
思茜想改變自己一直被人辜負的循環,所以進晤談室尋求幫助,她起初滿腹委屈,明明是兒子不肯回應自己,所以自己只能一再要求,結果被當成強勢、不體貼、愛嘮叨的母親;明明是丈夫不願意付出改變,所以自己才會總是抱怨,結果被說成毫無建設性,充滿負能量的喪氣妻子。
她滿臉淚水地跟我說:「他們說我最會情緒勒索別人了!我哪有?」我回想起在晤談室裡她描述的家庭互動,和她對家人說的話,的確句句都像情緒勒索!此時身為心理師的我,不會直接回應,真相對一個還沒有準備好的人來說,只會帶來傷害,無法讓人成長;況且,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在一個人內心的痛苦未能得到充分梳理之前,很難看清楚眼前的負向循環,是自己以言語和行動主動創造出來的苦情戲。
到底什麼是情緒勒索呢?美國版情緒勒索作者Susan Forward從勒索者的角度對情緒勒索做出描述:「你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以威脅或利誘來企圖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你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用這個角度來思考並整理,為什麼有些人覺得自己被人忽視、受人虐待,但在別人眼中的他們卻是不折不扣的情緒勒索者呢?隱藏在勒索者的標籤下,他們內心共同的議題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