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養生》夏天消暑不吃冰,要吃苦!「5種苦味食物」清心火、除煩躁,一碗「赤小豆薏仁湯」助除濕~
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農家,從莊稼的小滿裡憧憬著夏收的殷實。
小滿是什麼意思?
小滿2習俗
小滿養生4要點
小滿6禁忌
小滿養生穴位
小滿養生湯:赤小豆薏苡仁湯
{DS}
小滿(國曆5月20或21或22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上升,且伴隨梅雨季的到來,氣候很潮濕,容易身體濕氣重,出現不適症狀。小滿的習俗是什麼?哪哪些養生要點?飲食上該吃什麼?
小滿是什麼意思?
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農家,從莊稼的小滿裡憧憬著夏收的殷實。但此時也是梅雨季節開始,且稻穀成熟時期易遭蟲害,因此農友們最好能疏通排水溝渠、清理雜草,減低農作物的損失。
小滿2習俗
搶水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云:「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例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濱水光方止。
祭車神
「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小滿養生4要點
小滿節氣後氣溫升高,梅雨季來臨因此濕氣變重,大家養生必須學會如何去除身體的濕氣。以下整理小滿養生的4個要點:
- 注意顧護脾胃:此時環境濕熱,應避免用餐時間不固定、暴飲暴食、冰甜冷飲、烤炸辛辣過度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少飲酒、熬夜,否則長久下來會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偏弱,進而造成「身體濕氣重」。便便不成形、黏馬桶;胃脘痞悶、食慾不佳;懶洋洋、身體浮腫;困倦,頭重重的提不起勁;皮膚癢如蕁麻疹、濕疹、汗皰疹;女性可能有白帶較多的狀況,都屬於濕氣重的表現。
- 清淡飲食健脾祛濕:飲食上建議改為健康而清淡的早餐(脾胃經循行時間),少冰品、少甜食、避免重鹹,運動流汗、泡腳泡澡發汗,補充足夠水分,有助於健脾祛濕。
- 多吃苦味食物:《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一說為敗醬草)是小滿的當季作物,「苦入心」天氣炎熱時適合吃帶有苦味的瓜果蔬菜清心火、除煩躁。但飲食仍不可過度生冷寒涼,避免陽氣受損使濕氣難以排出,才能達到清熱兼護陽。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蒲公英、苦筍、蓮子心等。
- 避免「中陰暑」:天氣熱、室內外溫差大,為了消暑而過度飲用冰冷、吹冷氣,造成熱氣無法宣洩、汗流不出來,除了可能感冒以外,也常見「中陰暑」。無汗、身體微微發熱、身體痠痛疲倦、噁心想吐、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等等,都是陰暑的症狀。
小滿6禁忌
小孟老師也指出,小滿有6項禁忌,提醒大家特別注意:
- 忌露肚臍:小滿濕氣較重,晚上睡覺時要蓋涼被,以免睡著時露出肚臍被涼風或者冷氣吹入,導致溼氣入體影響健康。
- 忌生冷飲料:小滿天氣溫逐漸上升,許多人會想喝生冷飲品,容易喝太冰導致頭暈與心血管快速收縮,因此建議多喝常溫飲品。
- 不要浪費米食:小滿為穀物豐收之時,因此不宜浪費米食以免導致財運不順,一整年吃不飽喝不足。
- 禁吃助溼食物:小滿天禁吃助溼食物,如生蔥.生僵.生蒜.茄子.蝦.蟹,以免引發溼疹、風濕疹。
- 少熬夜:小滿日,晝長夜短,氣溫逐漸升高,人體的機能消耗過大,也會導致人容易疲勞,若熬夜容易引發便秘,頭髮癢、喉嚨不適。
- 不要吃隔夜菜:小滿天氣溫上升,容易潮濕,病毒細菌滋生,因此隔夜菜容易滋養病菌,吃下後容易導致腸胃炎或腹瀉。
小滿養生穴位
小滿養生重在健脾祛濕,扶原中醫診所以下介紹2個適合小滿節氣的穴位按摩:
小海穴 | 足三里穴 | |
位置 | 肘內側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 膝外側下4指幅,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
功效 | 可散太陽經邪,祛風氣、清神志 | 可調理脾胃、清熱化濕、扶正培元。 |
圖解 | 小海穴 | 足三里穴 |
小滿養生湯:赤小豆薏仁湯
扶原中醫診所黃譯萱醫師說明,「赤小豆薏仁湯」適合濕熱體質,如時常感覺發低燒、口渴卻不想喝水、小便較黃而量少、食慾差、皮膚搔癢,常長囊腫型的痘痘或婦科有黃稠分泌物的朋友。材料如下:
- 赤小豆:中藥常用的赤小豆較小較扁、形狀細長,有利水除濕、排癰腫膿血的功效。
- 大薏仁:中藥中薏苡仁為大薏仁,而小薏仁實為大麥,需注意若想達到利水滲濕、健脾清熱的功能則需選擇較大顆的薏苡仁。
延伸閱讀
穀雨節氣到》食欲差、頭重重...是「濕氣」太重!中醫一杯「穀雨養生茶」助護肝+腿部1穴道健脾利濕
天熱無食欲 中醫食療解「苦夏」
苦味六食材降心火、睡好眠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