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會好嗎?心律不整原因、症狀及治療,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一次解析
心律不整(英文:Arrhythmia)包括心跳過慢、心跳過快與以非正常傳導順序引起的心臟收縮,是一種醫學疾病診斷。
心律不整是什麼?與心悸有何不同?
心律不整的原因
心律不整症狀
心律不整的種類
心律不整診斷方式
心律不整會死嗎?「心室顫動」最致命
心律不整會好嗎?怎麼治療?
Q:心律不整症狀緩解,有機會停藥嗎?
Q:如何測量脈搏?
{DS}
心律不整(Arrhythmia)包括心跳過慢、心跳過快與以非正常傳導順序引起的心臟收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指出,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眾多,但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發作時無明顯症狀,心律不整若長期未獲得控制恐增猝死風險,提醒民眾勿輕忽疾病的威脅。心律不整會好嗎?一文整理心律不整原因、症狀及治療。
心律不整是什麼?與心悸有何不同?
心律不整(英文:Arrhythmia)包括心跳過慢、心跳過快與以非正常傳導順序引起的心臟收縮,是一種醫學疾病診斷,可由心電圖明確診斷。心悸指的是一種症狀,容易發生在焦慮、咖啡因或酒精攝取過量的情況下。
台灣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醫療副院長曹玄明接受「良醫健康網」專訪指出,心臟的跳動與電路傳導有關,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為心臟最原始的放電點。心跳訊號傳遞經由竇結放電後傳導至房室結,再經傳導系統導至心室,最後引起心臟收縮。
規律的心臟收縮從心房到心室,之後造成左右心室同步收縮。另外,心跳速率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改變,但正常的心跳都應依循此傳導順序,一般人在休息狀態下,每分鐘心跳速率介於50~100之間,每個人的心率差取決於竇結放電頻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醫療副院長曹玄明指出,心臟的跳動與電路傳導有關,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為心臟最原始的放電點。(圖/賴建宏 攝)
心律不整的原因
依心跳傳遞訊號異常位置,可分為病竇症候群、房室結阻斷等;另可依心臟結構分為心房性心律不整及心室性心律不整。曹玄明指出,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心律不整症狀
心悸是心律不整發作時可能會出現的其中一種症狀,但是常發生心悸不代表一定有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正式診斷須經專業醫師臨床診斷及心電圖檢查,無法單憑症狀就能確定。以下列舉心律不整發作時,可能伴隨的症狀表現:
- 心悸
- 胸悶
- 頭暈
- 呼吸急促
另外,心房顫動為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類型。曹玄明表示,根據臨床調查發現,有20~30%心房顫動患者發作時無症狀,以及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也有一定比率的患者無症狀。
心律不整的種類
心律不整的種類,臨床上分為心跳過快、過慢兩大類,依疾病形成機轉可進一步劃分為心房顫動、上心室心搏過速、心室性心搏過速、心室顫動及房室傳導障礙等,其中以心房顫動最常見且好發長者。
老年人好發心律不整的種類——「心房顫動」
根據台灣資料統計,65歲以上心房顫動盛行率約6%、80歲以上約大於10%。曹玄明表示,心房顫動是因為心房組織不正常放電所致,依心房顫動發作時間長短,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一旦發作時,不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胸痛、疲倦、活動力減弱、暈倒等症狀,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更是比常人高出5倍。
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高低受到年紀、性別以及是否有心衰竭、三高共病症而不同,可透過CHA2DS2-VASc分數系統評估。下表為CHA2DS2-VASc分數系統:
CHA2DS2-VASc分數系統 | |
臨床狀況 | 分數 |
心臟衰竭 | 1分 |
高血壓 | 1分 |
年齡≧75歲 | 2分 |
糖尿病史 | 1分 |
中風病史 | 2分 |
心血管疾病史(心肌梗塞、周邊動脈疾病) | 1分 |
年齡65~74歲 | 1分 |
女性 | 1分 |
曹玄明進一步說明,經CHA2DS2-VASc分數系統評估,分數越高代表中風機率越高,若分數≧2,就應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以預防血栓及腦中風。
年輕人好發心律不整的種類——「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
年輕人發生心房顫動機率不高,少於1%左右。曹玄明表示,好發年輕成人的心律不整多與先天心臟結構有關,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居多,是因為心房與心室之間多了一條傳導神經,引起不正常迴路跳動。患者一緊張或是莫名原因就會引起心跳過快,通常每分鐘心跳達150以上。不過,透過導管電燒將多出來的神經傳導組織線處理掉,即可能痊癒改善。
心律不整診斷方式
由於心律不整無法單憑症狀就確診,而是須要仰賴專業醫師臨床診斷以及心電圖檢查。依台灣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說明整理以下7種心律不整診斷方式:
- 理學檢查+心電圖檢查:一般理學檢查,同時配合心電圖檢查,為最基本的心律不整診斷方式。
- 24小時Holter心電圖:若為陣發性心律不整,心電圖檢查可能無法偵測到,因此可使用24小時Holter心電圖,以此紀錄24小時的心率變化,增加心律不整被診斷的機率。
- 心臟事件記錄器:疑似心律不整但非每日發作或發作頻率較低的患者,使用24小時Holter心電圖仍可能無法順利診斷,故可使用「心臟事件記錄器」延長至一或兩周的記錄時間,且與24小時Holter心電圖不同的是心臟事件記錄器可以不用一直背在身上,待感覺有症狀時再趕快背在身上紀錄即可。
- 運動心電圖檢查:缺血性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或運動引起的心律不整,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
- 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及電燒術:適合較常發作或發作時較嚴重的患者,屬於侵入性檢查及治療。
- 心臟超音波:可評估心臟瓣膜及心臟房室大小,有助於評估心律不整的原因。
- 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有些患者的心律不整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尤其是致命心室心律不整,可透過冠狀動脈攝影來診斷並加以治療。
心律不整會死嗎?「心室顫動」最致命
在心律不整的種類中,「心室顫動」為最致命的一種。曹玄明指出,心室纖維顫動可能因心肌梗塞、心肌病變、基因離子通道基因疾病等因素,造成心室不受傳導系統控制,不正常放電引起心臟急速收縮,心跳每分鐘可高達300以上以上,嚴重恐休克猝死。若心室纖維顫動患者送到醫院後才急救,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以全球數據來看,OHCA患者的存活率僅10%左右。
要提高OHCA存活率,在心室纖維顫動發作當下,需把握患者黃金搶救時間,旁人須立即撥打119、進行高品質CPR並使用AED電擊救治。若大腦缺氧時間超過4~6分鐘,即使順利恢復心跳,仍可能造成大腦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或損傷,甚至是永久性腦部傷害,如:植物人。
推薦閱讀:OHCA是什麼?救得回來嗎?學會OHCA急救流程提高存活率
自2013年起,政府開始推廣AED,在高鐵、台鐵、捷運站、學校等公共場所設置AED裝置。近年來,政府與醫院聯合大力衛教AED急救知識,相較台灣20年前急救知識尚未普及的情況,現在發生猝死的存活率至少提升8倍,假使能在發生心室顫動第一時間以AED救治,平均兩人就有一人可以存活。
心律不整會好嗎?怎麼治療?
心律不整的治療依類型及患者是否合併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而有所不同。據曹玄明說明,現在強調「精準醫療」,在治療心律不整時會先確定是否為其他病因引起的再對症治療,若心律不整情況嚴重則先以著重治療心律不整。
舉例說明,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治療,初步會以藥物治療為主,並同時治療其它合併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減少血管產生問題與減少心室產生纖維顫動風險。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 抗心律不整藥物:包含鈉離子拮抗劑、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鉀離子拮抗劑及鈣離子拮抗劑。
- 植入型心臟內去顫器(ICD):一旦發生過心室纖維顫動之患者,為預防致命危機,會以「植入型心臟內去顫器(ICD)」治療。在致命性心律不整發生時給予電擊,以恢復正常的心跳節律。曹玄明指出,心臟整流去顫器自費約60多萬元,OHCA患者若搶救回來後,確定是心室性的心律不整而引起的猝死,現已有健保給付心臟整流去顫器。
- 植入型心律調節器:依台灣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說明,若為慢速心律的心律不整,可以裝置從心房或心室刺激的心律調節器,可隨著病人活動而增加心跳速率,使人工心律調整器對心臟的刺激更符合心臟生理功能性之需求,提高心臟收縮力。
- 經導管電燒術:曹玄明說明,心房顫動是因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所致,近年有研究發現,其來源可能來自最高放電頻率的心房區域,大多源自於肺靜脈一帶。若患者狀況評估許可情況下,可使用「導管電燒」的方式將放電點隔離;以及有些心室性的心律不整,可能是因為一些疤痕組織循環造成,尤其是病況尚未及心室顫動程度,雖有心搏過速之症狀,但心跳頻率仍屬於較規律之患者,可將不正常的迴路找出來電燒處理,不過仍要視患者狀況評估才可進行導管電燒。
心律不整適合的運動?預防心律不整6點建議
預防心律不整須全方位的照顧,包含飲食、運動、作息等。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高風險群,更要控制既有疾病。另外,肥胖也是誘發心律不整的風險因子之一。維持良好體態、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及心導管或手術治療,全人照顧以降低心律不整風險。針對預防心律不整及降低心律不整發作頻率,曹玄明提出以下6點建議:
- 飲食:營養均衡,避免太鹹、高膽固醇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勿過量飲用酒類、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
- 運動:每天走9000步為目標,有助於改善高血壓,減少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發生;另建議維持每天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30~40分鐘,一週至少3次以上。未預防運動猝死,平常應有規律的訓練,有心臟疾病者應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循序漸進式進化,極限運動猝死多與患者本身的疾病未好好控制有關。
- 生活型態:一定要戒菸、規律生活作息不熬夜。
- 體重:過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心律不整風險,BMI可控制27以下。
- 監測心律:使用智能手錶等配戴裝置監測心律並記錄,回診時可供醫師參考。
- 預防熱傷害、脫水:心律不整雖好發於冬天、氣溫變化時,但是炎夏之際未做好防曬、補充水分,恐導致熱傷害、脫水而誘發心律不整。
Q:心律不整症狀緩解,有機會停藥嗎?
心律不整患者常有疑問「症狀緩解之後,有機會停藥嗎?」。對此,曹玄明表示,只有早期收縮的病人有機會停藥,但是臨床上心房顫動要停藥的機率不大,雖然吃藥可以使症狀緩解,但是一停藥有可能又復發,且心房顫動是因為老化所致,若真的不想吃藥,可與醫師討論電燒手術治療。至於,心室顫動則是一旦發生就有可能死亡,故藥物治療及心內去顫器需要比較慎重,不太能停藥。
Q:如何測量脈搏?
常有心悸症狀的民眾以及心律不整患者,「智能手錶」可作為日常監測心律的一項輔助工具,建議使用符合食藥署規定的穿戴工具,記錄好後可提供給醫師參考;至於,測量脈搏雖也可作為監測心律的方法之一,但是心律不整發作時可能測量不到,無法精準監測。
最方便測量脈搏的部位於「橈動脈」,也就是手腕下方處,若跳2下後摸不到或是發現有不規律的跳動,可能就是早期收縮的特性。曹玄明提醒,高風險群民眾提高警覺,及早透過心電圖檢查及早治療。
最方便測量脈搏的部位於「橈動脈」,也就是手腕下方處。(圖/賴建宏 攝)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放著不管恐導致中風!醫師:「這5種人」要注意 想要預防,你該做到「這6招」
胸悶、心痛,是心肌梗塞嗎?3狀況教你自我判斷!醫公開:想預防,快避開4個「致命風險因子」
沒喝咖啡也心悸?心臟「這樣跳」要注意!醫教你:花10秒檢測心律,心跳超過●●次就要注意...
參考資料:台灣心律醫學會
專家諮詢:台灣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曹玄明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