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萬步算是運動嗎?沒有做到「這樣」就不算!更年期靠「走路」防骨鬆沒用,物理治療師:要做這2種運動

「運動」至少要「超出自身能力一些」才有助益。對於平時都待在家不出門的人,可能光是走公園就有達到「運動」的成效。

走路可以當運動嗎?
日行一萬步是真的嗎?
走路能延緩骨質、肌肉量流失?

{DS}

「走路是一種運動嗎?」
「日行萬步可以提升肌肉量、預防骨質流失?」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部分人都低頭滑手機、久坐,讓身體動到的時間越來越少,然而,在狩獵的時代,可能要走 5 公里,相當於 6000 步,才能找到水源,現代的辦公室、家裡可能 50 步就能裝到水,而肩頸痠痛、膝蓋痛、心血管疾病、衰弱、老化等問題,時常都跟「活動量、運動量不足」有關。

走路做為最容易能增加運動量、活動量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器材或在特定的場地,而且所有年齡層皆適用,若能把握以下原則、小知識,走路可以是很好的方式,讓身體保持健康、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愛的事。

走路可以當運動嗎?

運動(Exercise)的定義為規律、重複地執行一個活動,目的是能「維持或提升體適能」如肌力、心肺能力、平衡等,而活動則泛指所有消耗熱量、肌肉有收縮的行為。

若要促進身體健康,例如減少肌肉酸痛、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失能等,先至少要有「活動」,再求「運動」。

身體有「用進廢退」的性質,當給予適當的刺激,不管是心臟、肌肉、神經等都會在運動的疲勞消退後,反而讓身體成長,因此「運動」至少要「超出自身能力一些」才有助益。對於平時都待在家不出門的人,可能光是走公園就有達到「運動」的成效;反之,若有規律運動習慣如打球、爬山等,可能走路就不足以刺激身體成長,建議可以用強度較高的活動如有氧訓練、重量訓練等,來進一步提升身體的能力。

日行一萬步是真的嗎?

過去常聽國健署、醫療人員會提出「每天走一萬步」的建議,根據近期的研究,仍然支持這樣的說法,不管是走一萬步或是每週中等強度活動150 分鐘(中度活動約是略喘、會明顯感到心跳加速),都能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罹患率及死亡率。

上述的結論是針對「絕大多數人、體能狀態中等的族群」,若平時就已經有達到上述的活動量或強度,則建議可以進行強度更高的活動如從走路改成快走或慢跑,或是由空手深蹲改成拿適當的重量進行深蹲;反過來,若平時工作型態或生活上沒辦法日行一萬步,則保持「有動就好,有比沒有好」的原則,哪怕是500步、1000步、3000步,當從事的活動強度有「超過」原先平時習慣的活動,對身體來說都是一個進步,以久臥在床的病患來說,坐在床緣、能站起來一分鐘,都是一個新的刺激跟挑戰,就有機會讓身體達到「用進」的效果。

走路能延緩骨質、肌肉量流失?

大約從30歲開始,每10年肌肉平均流失3-5%,同樣地,骨質密度在刺激不足下,會逐年往下降,這些現象尤其在停經後的女性及老年人口會特別顯著。

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等有氧活動,對於心肺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皆有顯著地效果,是因為有給予心臟、肺等器官足夠的刺激進而提升功能,但是肌肉跟骨質密度的生長是對「重力、機械性應力」才有反應、敏感性,意思是當大腦接受到骨頭有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垂直地面的力,例如跳耀、負重深蹲,大腦就會認定骨頭需要變得更堅固,才能應付這些狀況,進而提升骨質密度;相反地,長時間處在無重力的太空人,則會因為「沒有重力的刺激」,肌肉量跟骨質密度會顯著下降,這也是為何在太空站仍要有特殊的儀器,模擬跑步機及重訓器材,來預防身體的「廢退」,因此,走路雖然是有「承受自己的體重」,但若是想進一步提升骨質密度及肌肉量,則建議以肌力訓練、重量訓練為主。

延伸閱讀

久坐族注意》走路跌倒、沒事就軟腳,小心「肌少症」上身!醫師親授:2招「這樣動」避免肌力流失

走路老是跟不上、走沒多久就腳麻?可能是「腳中風」前兆!周邊動脈阻塞8大症狀+8危險因子一次看

久站、長時間走路完腳好痛?是鐵腿還是急性發炎?冷熱敷使用時機大不同,醫師教你「走路前、後保養術」

資料來源: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林勻熙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