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怕胖,不一定要吃湯圓!一碗「溫暖明目養生湯」抗寒促循環+7黑食物養腎氣,犯1禁忌陽氣外洩
冬至日期、習俗
冬至養生觀念與禁忌
冬至吃什麼?
冬至穴道按摩
冬至養生湯:溫暖明目養生湯
{DS}
民間習俗在冬至日吃湯圓,象徵圓滿、豐碩,並增添一年歲月。
冬至12月22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養生吃什麼?習俗、禁忌與養生觀念有哪些?以下為您完整介紹。
冬至日期、習俗
冬至日期怎麼算?冬至在國曆的12月21或22或23日,冬至以國曆為基礎推算,一年共有365.24天,因每年天數循環可能會有些微差距,故冬至約為每年國曆12/21-12/23。其實農曆與國曆皆可以進行推算,然因農曆計算較麻煩,故目前多以國曆12/22進行判斷。農業部分享,晝最短,夜最長,嚴冬來臨。古代農耕時期,一年辛苦,期待秋收冬藏,穀物糧食積滿倉庫,人們在此時節休養進補恢復生息,準備過年的物品。民間習俗在冬至日吃湯圓,象徵圓滿、豐碩,並增添一年歲月。
從入冬以來,漁民根據年年所得的經驗,冬至前,烏魚鰾較大,是好的烏魚子材料,捕捉烏魚、製作的烏魚子,是沿海漁民的重要收入,所以天氣雖冷,卻是大家期盼的冬之喜訊。
昔日冬至的前日,到處就可用石磨磨糯米,準備作湯圓的佐料,現在則可方便地在市場買到現成的。等到晚上,全家圍攏一起搓作湯圓,這就是「冬至(節)圓」。冬至湯圓是有取於一家大小團圓過冬的美意,不過北方人也有吃水餃、餛飩的,都表現不同的飲食文化。
「冬至」也具有大節的意義,因此有人將冬至的所有祭拜活動,稱為「謝冬」,的確是能表現收穫季的心境。
冬至養生觀念與禁忌
扶原中醫診所曾於粉專分享冬至養生保健,有以下四點:- 室內保暖,室外防寒: 特別是頭頸部以及四肢末梢,像是毛帽、圍巾、手套以及厚棉襪,都是必備的禦寒小物!
- 起床外出,避免急遽溫差: 不管是從溫暖的被窩起身,或是從暖合的室內移動到室外,緩和且漸進的活動身體,慢慢適應溫差的改變。
- 聰明飲食,補充水分: 年節聚會在所難免,避免過於辛溫燥熱的飲食並適時補充水分,以免血液過於黏稠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 早臥晚起,陽氣潛藏: 冬天晝短夜長,萬物蟄藏,人體也應仿效自然規律,早睡晚起,避免情緒起伏與激烈的活動。
冬至吃什麼?
冬至吃什麼?清流月刊分享,臺灣的冬至除了吃湯圓,紅龜粿及菜粿過去也是冬至拜拜的應節食品。有的人會省略紅龜粿,但菜粿及湯圓絕不可少,菜粿的餡有甜與鹹兩種口味。甜的以黑豆沙、黑芝麻為原料;鹹的餡以蔬菜為主,外形顏色一律為紅色,以示吉祥。菜粿包好餡要入蒸籠之前,要在粿的下面貼一張樹葉當粿底,以免蒸熟後黏在蒸籠上;可使用的樹葉很多,菜粿蒸熟後,會散發一股樹葉的香味。有言:冬至數九吃「黑食」。康涵菁中醫師曾於翰鳴堂中醫診所網站說明,黑色食物可補養腎氣,以抗嚴寒。黑米可益中補虛、健脾暖肝;黑豆、黑芝麻可降低膽固醇,維護血液循環;黑木耳可改善貧血、怕冷;海帶、紫菜、髮菜,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抗寒。
康涵菁指出,多數黑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且性味平和、補而不膩、食而不燥,對腎氣漸衰、體弱多病的老人,冬季怕冷、陽氣不足的婦女,以及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腎氣不足的兒童特別有所助益。
良醫推薦延伸閱讀:中醫補的腎,講的不是西醫的腎!跑步、喝紅酒...竟可補腎,中醫師的一碗「養腎粥」吃甜的鹹的都可以
冬至穴道按摩
扶原中醫診所曾於粉專分享兩個冬至穴道按摩,有助抵禦寒氣:湧泉穴 | 大椎穴 | |
位置 | 位於腳底板下凹時人字紋交會點的大穴 | 位於第七頸椎下,後頸和肩膀交接處 |
功效 | 按壓此處激發腎經經氣,滋養周身經絡之意。 | 防止寒邪入侵人體重要的穴道。在外受寒後回到家中用吹風機或溫熱的水沖此處,立即感到全身暖活,祛寒通絡。 |
圖解 | 圖片來源:illustAC | 圖片來源:illustAC |
冬至養生湯:溫暖明目養生湯
莊雅惠中醫師曾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受訪分享,冬至到了表示寒冷冬天到了,最容易使體內陽氣受傷,血液循環不良,引發心、肺及脾胃功能的障礙,以下莊雅惠中醫師介紹藥膳「溫暖明目養生湯」食譜:- 材料:牛奶埔5錢、狗尾草5錢、枸杞1兩,紅棗6顆、白芍3錢、桂枝1.5錢、三七1錢、排骨半斤、米酒2湯匙、黑麻油1湯匙、薑片5片(5人份)
- 作法:枸杞、紅棗除外,其餘中藥放入藥袋中,一起加適量水(約2000㏄)浸泡約1小時,排骨熱水川燙,枸杞除外,其餘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1小時,取出藥袋加入枸杞,即可飲湯吃肉。
延伸閱讀
大雪養生》除了黑色食物,還要吃「鹹」入腎!大雪好發3大疾病,教你「生薑精油按摩法」舒緩冬季腰腿痛
台灣「立冬」要進補!日本的立冬有「三候、七五三」?一文解析立冬養生、飲食6大重點
資料來源:農業部、扶原中醫診所、清流月刊、翰鳴堂中醫診所、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責任編輯:曾耀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