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為什麼會出血?上下腸胃道出血19種原因及6症狀

腸胃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簡稱GI bleeding)是指消化道任何部位發生的出血情形,從食道、胃、小腸到大腸、直腸等部位皆有可能發生出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什麼是腸胃道出血?腸胃道出血定義
上腸胃道出血10種原因
下腸胃道出血9種原因
腸胃道出血症狀有哪些?
腸胃道出血診斷與檢查
腸胃道出血治療
{DS}
腸胃道出血是一種常見但不可輕忽的臨床症狀,可能反映出消化系統中潛在的疾病或病變。從輕微潰瘍到重大腫瘤皆有可能是背後的「元凶」。了解腸胃道出血原因,有助於及早辨識潛在疾病,避免延誤就醫。一文整理腸胃道出血常見症狀、診斷方式與治療策略。
什麼是腸胃道出血?腸胃道出血定義
腸胃道為什麼會出血?腸胃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簡稱GI bleeding)是指消化道任何部位發生的出血情形,從食道、胃、小腸到大腸、直腸等部位皆有可能發生出血,主要原因包括潰瘍、炎症、腫瘤、血管異常及外傷等。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上腸胃道出血及下腸胃道出血:
上腸胃道出血 | 下腸胃道出血 | |
出血位置 | 食道到小腸,包括口腔、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出血 | 從小腸遠端經大腸到肛門為止,包括了空腸、迴腸、全段大腸、直腸,下腸胃道等部位 |
常見症狀 |
|
|
可能原因 |
|
|
診斷工具 | 胃鏡(上消化道內視鏡) | 大腸鏡、小腸膠囊內視鏡 |
緊急性 | 出血量可能大、須立即處置 | 出血速度不一,有時需觀察或緊急止血 |
上腸胃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常因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或腫瘤出血;下腸胃道(小腸遠端、大腸、直腸)則常見痔瘡、憩室炎、發炎性腸病及腫瘤導致出血。某些系統性疾病如肝硬化或凝血功能異常,也會增加出血風險。
參考資料: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
上腸胃道出血10種原因
腸胃道出血原因有哪些?上腸胃道出血是指出血位置在食道、胃與十二指腸之間,常伴隨嘔血或黑便,常見的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壓力性潰瘍、食道靜脈瘤破裂、腫瘤(惡性或良性,如胃癌)、Mallory-weiss tear等。以下整理說明上腸胃道出血原因: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1: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是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一種,其發炎範圍可能從口腔延伸至肛門,影響整段消化道。不同於僅侵犯表層黏膜的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的發炎常深入腸壁全層,導致更深層的組織破壞,病灶呈跳躍性分布,並可能引發穿孔、瘻管或腹腔內膿瘍等嚴重併發症。常見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脹以及右下腹疼痛。
推薦閱讀:腹瀉、視力模糊、關節炎!出現2種症狀,小心罹患「克隆氏症」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2:食道癌
食道癌依據發生的位置及成因,可分為上皮細胞癌及腺癌兩大類。食道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火燒心、胸悶或喉嚨異物感,但經常被忽略。多數患者直到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或聲音沙啞時才發現異常,往往已是晚期。若腫瘤進一步擴散,導致肝功能異常、背痛或骨頭痛,代表已進入第四期。當癌灶侵蝕血管或形成潰瘍時,可能引發上腸胃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不處理 小心食道癌上身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3:食道靜脈曲張
食道靜脈曲張為上腸胃道出血中最危險的一種,常見於肝硬化患者。南投醫院指出,正常的肝門靜脈壓為5~10 mmHg,一般不超過6mmHg,且當門脈高壓超過12mmHg時會引起側枝循環、食道靜脈曲張的產生,以及系統循環亢進的現象。
然而,門脈壓力升高導致食道靜脈異常擴張,一旦破裂,會造成大量嘔血,病情進展迅速,甚至可能引發休克,如不及早治理,可導致死亡,死亡率可高達30~50%。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4:胃腸道基質細胞瘤(GIST)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是一種源自胃腸道間質層的惡性腫瘤,為僅次於大腸癌與胃癌的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根據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料指出,GIST好發於60~70歲的中老年族群,可出現在胃、小腸、結腸等消化道,也可能發生在網膜、腸繫膜或後腹膜。小型GIST通常無症狀,但隨腫瘤增大,可能出現腹脹、腹痛、腸阻塞,甚至因腫瘤表面潰瘍破裂而導致胃腸道出血,表現為黑便、貧血或慢性疲勞。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5:胃食道逆流(GERD)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部或甚至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因下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而逆流至食道,導致胸口灼熱、喉嚨異物感、慢性咳嗽等不適症狀。長期反覆逆流會對食道黏膜造成刺激與破壞,進一步引發食道炎、黏膜糜爛,甚至潰瘍,若傷及血管,便可能出現上腸胃道出血。


胃食道逆流(GERD)若長期未控制,胃酸反覆刺激食道黏膜,可能引發慢性發炎與潰瘍,嚴重時造成食道破損、滲血,甚至明顯上腸胃道出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7症狀:胸痛、喉嚨卡卡...原因、飲食宜忌、5招快速舒緩一次看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6:肝癌
肝癌雖非消化道腫瘤,但由於與門脈系統密切相關,仍是上腸胃道出血的重要間接原因之一。當肝癌進展至中晚期,腫瘤可能壓迫或侵犯肝門靜脈,引發門脈高壓,導致食道或胃底靜脈曲張。一旦靜脈破裂,即可能引起大出血,表現為大量嘔血或黑便。部分肝癌患者還會因凝血功能異常,使原本輕微的潰瘍性病灶惡化成顯著出血。
推薦閱讀:肝癌11大症狀!會好嗎?致病8原因、各期存活率及治療方式一次整理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7:胰臟癌
胰臟癌位於腹腔深處,鄰近胃與十二指腸。當腫瘤逐漸長大並侵犯周圍組織時,可能破壞血管或腸胃道壁,引發上腸胃道出血。特別是腫瘤位於胰頭、波及十二指腸時,更容易導致潰瘍、糜爛,甚至動脈破裂,出現嘔血或黑便等症狀。此外,胰臟癌患者常伴隨膽道阻塞與凝血功能異常,也會提高出血風險。
推薦閱讀:胰臟癌若會痛就晚了!五類人快去做檢查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8: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壓力性潰瘍,是最常見的上腸胃道出血原因之一。當胃酸分泌過多,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容易侵蝕腸胃道黏膜,造成潰瘍與破皮,一旦潰瘍侵蝕血管,就可能引起明顯的黑便或咖啡渣樣嘔吐物,甚至發生嚴重出血。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9:胃癌
胃癌權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胃癌多源自長期、慢性的胃部發炎,當胃黏膜反覆受損,可能逐漸演變成萎縮性胃炎,進而發展為癌症。
腫瘤若位於胃內,隨著生長可能侵蝕胃壁與血管,導致黏膜潰爛與出血。這類出血多呈慢性,常表現為黑便、貧血、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等非特異性症狀。若腫瘤潰瘍深入血管層,則可能出現明顯嘔血,甚至大量出血。
推薦閱讀:上腹痛伴隨嘔吐,小心「胃癌」作祟
上腸胃道出血原因10:Mallory-weiss tear
Mallory-Weiss撕裂症則常見於反覆嘔吐、劇烈咳嗽或酗酒後所引起的食道與胃交界處黏膜撕裂。這類出血通常來得急、但量不一定大,常在劇烈嘔吐後突然吐出鮮紅色血液。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Mallory-weiss tear之診斷是先嚴重嘔吐出胃內的東西後,緊接著吐血,其主要病症是在胃食道交接處有一黏膜及黏膜下之撕裂傷,造成黏膜下小動脈的出血。
下腸胃道出血9種原因
了解了上腸胃道出血原因,那麼下腸胃道出血原因有哪些?下腸胃道出血指的是出血發生在小腸遠端、結腸或直腸,常見原因包括痔瘡、肛裂、大腸直腸腫瘤、腸炎、大腸憩室及血管異常增生等。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部分出血則來自空腸或迴腸,可能因腫瘤、潰瘍或血管異常所致。以下整理說明下腸胃道出血原因: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1:肛門癌
肛門癌是肛門部位的惡性腫瘤,僅約佔腸胃道癌症的1~2%。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肛門癌的表現症狀為直腸肛門出血、肛門口可摸道硬塊腫瘤、肛門疼痛、肛門異常搔癢、排便習慣改變、大變形狀便細、肛門異常黏液的分泌物、肛門周圍或鼠蹊部淋巴腺腫大。
然而,這些症狀有時也會以痔瘡來表現,但隨著腫瘤增大,可能引起出血、疼痛及排便習慣改變。出血通常為鮮紅色,且持續時間較長,若忽視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2:肛裂
肛裂是肛門管黏膜的裂傷,多因排便過硬或便秘引起,常發生在肛門內側約2公分的位置。典型表現為排便時鮮紅色血液滴落,伴有肛門疼痛。雖出血量少,但反覆發生易造成慢性不適。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3:大腸息肉
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異常增生,為腸壁黏膜上、向管腔突起的凸出物。雖大部分是無症狀的,但根據種類的不同,有可能造成出血或潰瘍,甚至有演變成癌症的可能。根據息肉/腫瘤生長部位不同,症狀也略有差異。如右側大腸(盲腸等)症狀較不明顯,可能會有貧血、腹痛、脹氣等症狀;左側大腸(乙狀結腸、直腸)症狀較右側明顯,可能會出現排便出血、排便異常等狀況。
推薦閱讀:大腸息肉分3種,「這種」最易癌化!不想息肉變成大腸癌,醫師建議:做4件事,幫你腸保健康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4: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下腸胃道出血的原因至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自諒指出,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安靜」的癌症,初期症狀沒有症狀,因此容易被輕忽。而且,依腫瘤病灶發生位置,症狀大不同。病灶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與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的症狀表現如下:
- 左側(遠端大腸):左側大腸管徑較窄,糞便扎實,若病灶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症狀較易察覺。常見症狀包括腸阻塞、排便改變、血便。
- 右側(近端大腸):右側大腸管徑寬,且糞便較水較稀,若病灶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症狀容易被輕忽。常見症狀,如慢性出血、黑便、貧血。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5: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不僅可能造成上腸胃道出血,也常見於下腸胃道。當發炎波及迴腸或大腸時,若腸黏膜出現潰瘍、糜爛或穿孔,就容易引起下腸胃道出血。臨床表現包括血便、腹痛、慢性貧血,並常合併腹瀉、體重減輕與營養吸收不良等症狀。因病灶分布可跳躍性出現,診斷與治療上需依賴腸鏡與影像檢查密切追蹤。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6:大腸憩室炎
大腸憩室是腸壁內層因長期便秘、蠕動不良或老化造成的向外突出囊袋,常見於中老年人。雖多數憩室本身不會引起症狀,但當其中一個憩室發炎時,就會形成所謂的「大腸憩室炎」。憩室發炎可能伴隨腹痛、發燒、腹脹、便秘或腹瀉。若憩室內血管破裂,則可能引發鮮紅色下腸胃道出血,出血量有時相當可觀,甚至需急診處理。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7:胃腸道基質瘤
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一種源自腸壁間質細胞的腫瘤,雖以胃部發生較常見,亦可出現在小腸或大腸。當腫瘤表面潰瘍或侵蝕血管時,會引發出血。雖常見於上腸胃道,但若腫瘤位置位於小腸遠端或結腸,也可能導致下腸胃道出血,表現為黑便、血便或慢性貧血。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8:痔瘡
痔瘡是最常見的下腸胃道出血原因之一,由於腹部壓力增加,導致直腸肛門處靜脈壓力增加所引起。痔瘡症狀不一定明顯,患者可能感覺肛門異物感或痔瘡突出,並伴有出血、疼痛或血栓形成。內痔症狀較輕微,通常表現為鮮紅色出血及肛門搔癢;外痔則常造成疼痛、腫脹和明顯異物感;若外痔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引發劇烈疼痛,需及時就醫治療。


痔瘡是最常見的下腸胃道出血原因之一,由於腹部壓力增加,導致直腸肛門處靜脈壓力增加所引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推薦閱讀:痔瘡會自已好嗎?怎麼推回去?症狀有哪些?一文看痔瘡分級、成因與治療
下腸胃道出血原因9: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影響結腸和直腸黏膜,造成持續發炎和潰瘍。根據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指出,其致病原因與細菌感染、基因遺傳及自體免疫反應有關,好發年齡分別在15~30歲及60~80歲,男女發生率相當。
臨床上,患者常見表現為腹瀉、腹痛、血便和黏液便,如果是直腸發炎則可能出現直腸出血、、大便失禁、想解便又解不乾淨感覺。嚴重時,可能伴隨發燒、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體重減輕及營養不良等。
腸胃道出血症狀有哪些?
腸胃道出血症狀取決於出血來源和嚴重程度。可能出現以下幾種症狀:
- 腹部絞痛
- 深色糞便或糞便中帶血
- 臉色蒼白
- 呼吸短促、呼吸困難
- 虛弱和疲勞
- 嘔吐物中帶有血液或看起來像咖啡渣的物質
腸胃出血會死嗎?請務必留意「急性消化道出血」,其症狀通常突然出現,且較為嚴重,若有頭暈或昏厥(暈厥)、排尿困難、心跳加快或休克等,應儘速就醫。
腸胃道出血診斷與檢查
診斷腸胃道出血通常從病史與身體檢查開始,醫師會了解出血特徵如嘔血、血便或黑便。接著會安排血液檢查評估貧血程度及凝血功能。內視鏡檢查(胃鏡、結腸鏡)是診斷上、下腸胃道出血的黃金標準,可直接觀察出血部位並進行止血治療。必要時,影像學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CT)、血管攝影等,協助定位難以內視鏡看到的出血源。腸胃道出血診斷檢查,包括:
- 詳細病史詢問(嘔血、血便、黑便等出血特徵)
- 身體檢查(觀察貧血、腹部觸診等)
- 血液檢查(貧血評估、凝血功能)
- 內視鏡檢查:胃鏡(上消化道出血)、大腸鏡(下消化道出血)
- 影像學檢查
- 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T)
- 血管攝影(定位難以內視鏡觀察的出血源)
- 其他檢查:糞便潛血測試、核醫掃描(出血定位)
腸胃道出血治療
腸胃道出血治治療方式依出血原因與嚴重程度而異。急性出血時需先穩定生命徵象,補充血液及液體支持。內視鏡下可進行止血術,包括注射藥物、燒灼、夾閉出血血管等。對於無法內視鏡止血者,可能需介入血管栓塞或手術治療。慢性出血則著重於治療原發病因,如潰瘍治療、控制發炎性腸病或腫瘤切除。腸胃道出血治治療方式如下:
- 生命徵象穩定(補充血液與液體)
- 內視鏡止血治療:藥物注射止血、電燒或熱凝固、夾閉出血血管
- 介入治療:血管栓塞術(無法內視鏡止血者)
- 手術治療:出血嚴重或反覆
- 慢性病因治療:潰瘍藥物治療、發炎性腸病控制、腫瘤切除
- 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預防復發)
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Mayo Clinic、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南投醫院、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